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宋代农业地理电子书

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以富庶著称,农业是古代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本书即从农业生产及其地理分布的视角,观察宋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本书是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的博士论文,也是历史地理领域的经典学术著作,初版问世三十余年之后,全新校订重版。

售       价:¥

纸质售价:¥41.30购买纸书

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韩茂莉

出  版  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1-20

字       数:22.1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本书是对两宋三百余年农业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整体讨论,为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的历史地理学代表作。书中不仅宏观地指出农业生产对于宋代国运与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立足于宋代自然环境、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区域差异,从人口、土地、农作物、水利、农业技术等方面,对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地区、荆湖地区、川峡地区、岭南地区五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征展论述,重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的关系。本书建构了“农业地理”的研究范式,资料扎实、立论严谨,展现了宋代各地农业综合体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对宋代农业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特征作了精准概括。本书有助于读者通过“农业视角”去观察两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经济发展,有着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br/>【推荐语】<br/>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以富庶著称,农业是古代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本书即从农业生产及其地理分布的视角,观察宋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本书是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的博士论文,也是历史地理领域的经典学术著作,初版问世三十余年之后,全新校订重版。<br/>【作者】<br/>韩茂莉,女,1955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历史农业地理与环境变迁。主持并完成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出版《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上中下)、《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大地中国》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国家级精品课。2018年被北京市教 委评为北京市师德模范。2019年《中国历史地理》选国家精品在线放课程。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被 评为第一批国家一流课程。<br/>
目录展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之疆土与民之本业 ——宋代国土与农业资源禀赋

第一节 宋代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域差异

一、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

二、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域差异

三、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宋代人口、土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一、宋代人口分布空间特征与农业生产

二、宋代土地资源及地区利用差异

第三章 民生与国运 ——宋代农业地理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宋代农业技术

一、宋代对于传统农业技术的继承

二、宋代形成的农业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平原与山区、腹里与边郡农业发展的不同步性

一、宋代平原与山区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

二、宋代腹里与边郡的农业生产与社会联动

第四章 重建与发展 ——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河南农业生产与区域差异

一、京西路农业生产的恢复

二、引黄淤灌与京东农业生产

第二节 河北大量非农业用地的出现与沿边塘泊的开发利用

一、河北北部沿边塘泊的开发利用

二、非农业用地的出现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河东汾河谷地与四周山区农业生产发展进程的差异

第四节 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与沿边土地开垦

一、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与农田水利

二、陕西沿边土地屯垦与军粮筹集

第五节 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调拨与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第五章 国之根本,东南望郡 ——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节 淮南农业生产的兴衰

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北宋时期

二、农业生产呈现衰落的南宋时期

第二节 两浙平原地带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与精耕细作

一、领先全国的精耕细作经营方式

二、大规模的围水造田活动

三、水利工程的兴修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 福建平原地带的人口压力与耕作技艺的提高

第四节 江东平原地带圩田的发展

第五节 江西平原地带的开发与粮食外运

第六节 宋代东南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农业生产引发的环境问题

一、东南丘陵山区人口增长

二、东南丘陵山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第六章 湖区与山区 ——宋代荆湖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荆湖南、北两路的人口与地区开发

第二节 荆湖南、北两路农业生产发展的差异

一、以湖区为主的平原地带

二、开发湘鄂丘陵山区

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 ——宋代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节 华夷杂居的人口分布特征

第二节 宋代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地域差异

一、成都府路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二、潼川府路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三、夔州路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四、利州路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第八章 地旷人稀,田稼卤莽 ——宋代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节 人口构成及其地理分布

一、蛮人的族群与地理分布

二、汉人地理分布与移民路径

第二节 宋代岭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

第九章 物种与土地 ——宋代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轮作方式的变化

第一节 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粮食作物

一、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的地理分布

二、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粟、菽等杂粮的地理分布

三、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水稻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宋代东南地区的粮食作物

一、宋代冬小麦在东南地区的推广及其地理分布

二、宋代东南地区水稻品种及其地理分布

三、宋代东南地区粟、豆、荞麦的地理分布

四、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制度

第三节 宋代荆湖与西南地区的粮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一、宋代荆湖与西南地区平原农作物

二、宋代西南、荆湖地区丘陵山区粮食作物

第四节 宋代岭南地区的粮食作物与种植制度

一、宋代岭南地区的粮食作物

二、宋代岭南地区的种植制度

第十章 桑麻茶果 ——宋代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宋代蚕桑业的地理分布

一、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蚕桑业

二、宋代东南地区的蚕桑业

三、宋代西南与荆湖地区的蚕桑业

四、宋代岭南地区的蚕桑业

第二节 宋代麻类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宋代棉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第四节 宋代油料作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第五节 宋代植茶业

第六节 宋代主要果树品种及其地理分布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