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工业技术软件化:中国工业软件发展之路电子书

本书由国内资深专家联合编著。工业技术软件化是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的结合,它不仅促了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也是推动工业步的关键因素。本书系统地提出了“工业技术软件化”的概念,为工业技术的知识化、模型化和软件化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书中不仅阐述了工业技术软件化的理论,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如何将工业技术转化为软件产品,以及如何通过软件化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本书还通过多个行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工业技术软件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售       价:¥

纸质售价:¥66.70购买纸书

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李义章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2-31

字       数:17.7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航空/电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剖析了工业技术软件化的理念,阐明了工业技术软件化实践的路径,提出了工业技术软件化“原生”知识体系。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了工业化程、现代工程科学以及工业软件产业的形成,阐明了工业软件来自工程科学知识的软件化,并分析了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现状;中篇讲述了现代工业技术的主线、要义和层次,并指出工业技术软件化是工业软件的重要发展方向;下篇讲述了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策略、生态建设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br/>【推荐语】<br/>本书由国内资深专家联合编著。工业技术软件化是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的结合,它不仅促了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也是推动工业步的关键因素。本书系统地提出了“工业技术软件化”的概念,为工业技术的知识化、模型化和软件化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书中不仅阐述了工业技术软件化的理论,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如何将工业技术转化为软件产品,以及如何通过软件化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本书还通过多个行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工业技术软件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br/>【作者】<br/>李义章,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数字研发的先行者和拓者。从2006年起,带领索为自主创新研发了SYSWARE——“工业软件操作系统”,并将此软件平台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电子等国内十大军工集团企业。 宁振波,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原首席顾问,中国船舶独立董事,中国核工业集团特聘专家,国家科技步二等奖获得者。2003年,参与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完成飞机研制体系数字化转型。2019年,荣获“第十五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称号。 赵翰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曾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索为系统,现为自媒体作者、微信公众号“数字工程”主理人、工程学数字图书馆建设者。 闫丽娟,曾就职于第二炮兵、国家信息中心、神州数码,现任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曾获军队科学技术步奖,任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工业软件标准工作组(SAC/TC573/WG8)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发展有很大贡献。<br/>
目录展开

前折页

书名页

丛书编委会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工业软件的发展脉络

第1章 工业化进程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

1.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3 第三次工业革命

1.4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2章 现代工程科学的形成

2.1 现代工程科学的演进

2.1.1 古代,哲学与技术的分立

2.1.2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科学兴起

2.1.3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程科学诞生

2.1.4 第二次工业革命,工程科学与行业紧密结合

2.1.5 两次世界大战,科学、工程、技术融合

2.1.6 冷战与科技革命,建立技术科学

2.1.7 布什范式

2.2 科学的内涵

2.3 技术的内涵

2.4 工程的内涵

2.5 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

第3章 工程科学软件化产生了工业软件

3.1 工程设计的软件化

3.1.1 计算机出现之前的工程设计

3.1.2 计算机与工程设计的结合

3.1.3 工业软件行业蓬勃发展

3.2 科学计算的软件化

3.2.1 科学计算

3.2.2 计算物理学

3.2.3 计算力学

3.2.4 计算材料学

3.2.5 计算化学

3.2.6 计算生物学

3.3 工程方法的软件化

3.3.1 行业发展催生先进工程方法

3.3.2 仿真驱动的工程设计

3.4 波音公司的应用实践

3.4.1 起步

3.4.2 腾飞

3.4.3 巅峰

3.4.4 技术加持

第4章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分析

4.1 我国工业软件的分类

4.1.1 研发设计类:差距较大,核心技术缺失多

4.1.2 生产制造类:高端乏力,细分领域有优势

4.1.3 运维服务类:前景广阔,国外技术仍领先

4.1.4 经营管理类:份额占优,高端市场待突破

4.2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现状

4.3 推动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力量

4.4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柱

4.5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中篇 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之路

第5章 现代工业技术的主线: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活动

5.1 工程师视角的工业技术

5.2 方案阶段

5.2.1 第一轮方案设计:需求设计

5.2.2 第二轮方案设计:概念设计

5.2.3 第三轮方案设计

5.2.4 方案阶段的重要性

5.3 工程研制阶段

5.3.1 详细工程设计、工艺设计、试制和试验

5.3.2 用仿真代替试验

5.3.3 供应商、主机厂和工程师

5.3.4 赋予产品高质量

5.4 批量生产阶段

5.4.1 工厂的工艺技术体系

5.4.2 制造基准信息:以BOM为中心

5.4.3 工厂规划与运营

5.5 产品运行与维护阶段

5.5.1 厂商积极提供运维服务

5.5.2 运维的模式与技术

5.5.3 高端运维:航天器在轨服务

第6章 现代工业技术的要义: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

6.1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工业

6.1.1 互换性为大规模生产筑基础

6.1.2 品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6.1.3 有标准时间才有科学测定的生产率

6.1.4 国家推动标准化为各行业确立技术规则

6.2 模块化大规模提高产品研发生产效率

6.2.1 模块化体现系统设计

6.2.2 模块化促进知识分工

6.2.3 模块化关键在于处理耦合

6.3 系列化促进产品持续改进

6.3.1 采用货架技术加速新产品上市

6.3.2 建立产品型谱降低技术风险

6.3.3 规划产品线瞄准细分市场

第7章 现代工业技术体系的层次

7.1 基础共性的工业技术

7.2 行业通用的工业技术

7.3 企业专有的工业技术

第8章 中国的工业技术软件化

8.1 工业技术软件化:源于中国的产业赛道

8.2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定义

8.3 工业技术软件化参考架构

8.3.1 工业技术积累是基础

8.3.2 软件化过程与技术是关键

8.3.3 构建工业软件生态是目标

8.4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解析

8.4.1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方法论

8.4.2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完整逻辑

8.4.3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过程

第9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实践

9.1 工业技术软件化技术体系

9.1.1 可视化工业APP开发技术

9.1.2 工业APP标识流通技术

9.1.3 工业APP集成应用技术

9.2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工程实践

9.2.1 航空行业

9.2.2 航天行业

9.2.3 兵器行业

9.2.4 船舶行业

9.2.5 核工业

9.2.6 电子行业

9.2.7 汽车行业

下篇 发展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

第10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发展策略

10.1 工业技术软件化需要平台视角

10.1.1 工业软件平台是开展工程研制工作的载体

10.1.2 平台化策略可以带动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

10.1.3 “平台+工业APP”创新工业软件发展路径

10.2 发展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的抓手

10.2.1 建立工业软件测评体系,促进国产化替代

10.2.2 推广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提升工业技术软件化率

10.2.3 开展工业APP教育与培训,提升数字工匠供给能力

10.3 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的重点任务

10.3.1 以工业智能算力为核心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10.3.2 培育工业软件的多元业务能力

10.3.3 深度融入工业体系的转型

第11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生态建设

11.1 政府项目的角色:撑起生态的框架

11.2 企业用户的角色:能力中心建设

11.3 院校的角色:培育专业与数字化复合人才

11.4 资本的角色:助推者的两面

11.5 平台的角色:开源的启示

11.6 知识产权的角色

第12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展望

12.1 工业知识和技术传播范式的变革

12.1.1 知识和技术传播范式的演进

12.1.2 工业知识和技术的封装和复用

12.2 工业技术软件化未来的演变路径

12.2.1 知识产权

12.2.2 商业逻辑

12.2.3 产业创新中心

12.3 工业APP与“未来黑科技”的结合

12.3.1 工业APP与语义集成促进数字工业知识智能匹配

12.3.2 机器学习

12.3.3 伴随5G全面渗透

附录 提高生产率的技术

参考文献

后折页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