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西南联大名师课(全十册)电子书

馆长作序、授权出版。丛书由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所编选文章得到联大名师亲属的大力支持和出版授权,是迄今为止西南联大博物馆*授权出版的大体量彰显联大名师思想的通识类作品集。

售       价:¥

50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西南联大博物馆,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钱穆 等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8-15

字       数:164.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所“精英荟萃”“群星闪耀”的大学。在抗战烽火之中,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穆、雷海宗、冯友兰、费孝通、王力、吴大猷、任继愈等一众名师,组成西南联大“教育天团”,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孕育出西南联大精神。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展现名师的学术风采,西南联大博物馆首次组织编选了这套丛书。丛书内容均选自西南联大名师的经典文章或课程讲义,按不同主题分为十册。本丛书不仅承载了各位名师的思想成果,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操守,以及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中华赓续文脉的执着和坚守。
目录展开

封面页

西南联大名师课·中国历史

书名页

插图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华夏溯源 中国上古史六讲

雷海宗:中国的地理与史前时代

钱穆:虞夏大事

张荫麟:商代文化速写

雷海宗:西周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

钱穆:齐桓晋文之霸业

张荫麟:战国时期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二篇 帝制春秋(上) 中国中古史三讲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成立(节选)

钱穆:汉初之兵制及民风

钱穆:北魏均田制与西魏的府兵制

第三篇 帝制春秋(下) 中国近古史四讲

张荫麟: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节选)

吴晗:明太祖的建国(节选)

吴晗:东林党之争

郑天挺:清代的国家机构及其特点

第四篇 百年巨变 中国近世史五讲

钱穆:晚清之政象与变法自强

郑天挺:中国近百年来之禁烟历程

丁则良:《天津条约》订立前后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邵循正: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间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买办化军阀、官僚势力的关系

雷海宗: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1839—1912年)

第五篇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发展史三讲

陈序经:两汉对匈奴文化的影响

钱穆:北方之汉化与魏孝文迁都

任继愈: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第六篇 中外交流 中西交通史四讲

向达:古代中西交通梗概

郑天挺:不断发展的丝绸之路

吴晗: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陈铨: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七篇 成败之鉴 中国历代王朝盛衰五讲

钱穆:如何研究中国史

雷海宗:无兵的文化(节选)

张荫麟: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陈寅恪:清谈与清谈误国

钱穆: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八篇 读史阅世 历史、社会与人生五讲

雷海宗:论中国社会的特质

钱穆:历史与人生

雷海宗: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吴晗:论奴才——石敬瑭父子

钱穆:历史上的许多无名英雄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中国文学

书名页

插图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漫话文学 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四讲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傅斯年: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

第二篇 说诗词 中国古诗词五讲

闻一多:歌与诗

游国恩:楚辞之起源

闻一多:诗的唐朝

朱自清:什么是宋诗的精华——评石遗老人(陈衍)评点《宋诗精华录》

浦江清:词曲的发展和词的概况

第三篇 讲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四讲

朱自清:中国散文的发展

浦江清:诸子散文

罗庸:韩愈柳宗元及其古文

浦江清:宋代古文

第四篇 论小说 中国小说四讲

浦江清:论小说

吴晗:小说与历史

陈寅恪:韩愈与唐代小说

胡适:五十年来的白话小说

第五篇 谈戏曲 中国戏曲文学四讲

浦江清:元代的散曲

罗常培:从昆曲到皮黄

胡适:《缀白裘》序

闻一多:戏剧的歧途

第六篇 品经典 品读文学名家名作三讲

穆旦:《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

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

浦江清:《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七篇 新文学 新文学四讲

罗常培: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

杨振声:“五四”与新文学

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

叶公超:文艺与经验

第八篇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与审美五讲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李广田:谈文艺欣赏

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

浦江清:诗词的情与理

王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第九篇 文学的价值 文学与人生五讲

罗庸: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

陈梦家:文学上的中庸论

李广田:文学的价值

杨振声:诗与近代生活

闻一多:诗与批评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中国哲学

书名页

插图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总论四讲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一)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二)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胡适:中国哲学的线索

第二篇 诸子哲学 先秦诸子哲学三讲

冯友兰:先秦诸子之起源

傅斯年:墨子之非命论

胡适:公孙龙的哲学(节选)

第三篇 儒家哲学(上) 先秦儒家哲学三讲

冯友兰:儒家哲学之精神

罗庸:曾子、子思与孟轲

傅斯年:荀子之性恶论

第四篇 儒家哲学(中) 中古儒家哲学三讲

钱穆:白虎观议奏与今古学争议

陈寅恪:论韩愈

傅斯年: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

第五篇 儒家哲学(下) 近古儒家哲学四讲

傅斯年:理学之地位

钱穆: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张荫麟:王阳明以前之知行学说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节选)

第六篇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四讲

钱穆: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

胡适: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任继愈: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最长的黄老思想

汤用彤: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第七篇 佛家哲学 佛家哲学三讲

汤用彤:竺道生之顿悟义

钱穆:《六祖坛经》大义

冯友兰:禅宗的方法

第八篇 诸家会通 儒道佛互补思潮四讲

钱穆:佛学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之影响

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任继愈: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胡适:从历史上看哲学是什么

第九篇 哲学与人生 人生哲学四讲

罗庸:论为己之学

钱穆:人学与心学

胡适:哲学与人生

贺麟:观念与行动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诸子百家

书名页

插图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诸子泛论 先秦诸子百家四讲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钱穆:先秦学术思想

傅斯年:论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毛子水:谈诸子

第二篇 成仁取义 儒家四讲

张荫麟:孔子

罗庸:孔子与颜渊

冯友兰:孟子哲学

钱穆:荀卿

第三篇 道法自然 道家三讲

傅斯年:《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

闻一多:庄子

胡适:杨朱

第四篇 兼爱非攻 墨家四讲

张荫麟:墨子与墨家

胡适:《墨翟及其学派的逻辑》导言

钱穆:辩者和别墨

任继愈:墨学的历史地位

第五篇 以法治国 法家二讲

胡适:所谓“法家”

冯友兰:论管仲

第六篇 名辩之学 名家三讲

胡适:辩者时代的开始

冯友兰:名家(节选)

钱穆:惠学钩沉

第七篇 阴阳五行 阴阳家三讲

吴晗:驺衍的历史哲学

胡适:阴阳家——齐学的正统

任继愈:论阴阳五行说

第八篇 道术统一 杂家四讲

傅斯年:所谓“杂家”

钱穆:吕不韦著书考

胡适:《吕氏春秋》的贵生主义

胡适:《淮南王书》论“道”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诗词曲赋

书名页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先秦风骚 《诗经》与《楚辞》四讲

朱自清:《诗经》

杨振声:《诗经》里面的描写

游国恩:《楚辞》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

第二篇 古诗之流 汉赋及其流变四讲

朱自清:辞赋

浦江清:汉赋的分期和代表性作家

李嘉言:有关扬雄

陈寅恪:读《哀江南赋》

第三篇 八代雅韵 汉魏南北朝诗歌五讲

傅斯年:五言诗之起源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节选)

胡适:《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考

浦江清: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艺术特色

浦江清:北朝民歌

第四篇 盛唐气象 唐代诗歌五讲

浦江清:唐代诗歌兴盛之原因

闻一多:四杰

罗庸:唐诗及盛唐诗人

陈寅恪:白居易、元稹与新乐府

李嘉言:李贺与晚唐

第五篇 双峰并峙 宋词与宋诗五讲

罗庸:词体演变及北宋词人

罗庸:南宋诗人与词人

浦江清:苏轼的诗与词

浦江清:陆游的诗词

浦江清:辛弃疾的词

第六篇 市井新声 元明散曲四讲

邵循正:元代的文学与社会

胡适:读曲小记

浦江清: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浦江清:《西厢记》三题

第七篇 诗体解放 现代新诗四讲

朱自清:新诗

冯至:中国的新诗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与形式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第八篇 诗意人生 诗词与人生五讲

朱自清:诗教——温柔敦厚

罗庸:思无邪

罗庸:诗的境界

钱穆:释诗言志——读文随笔之一

浦江清:苏轼的超然与达观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文化常识

书名页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传统三讲

刘文典:中国的精神文明

钱穆:中国文化特质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第二篇 儒家与儒教 儒家文化三讲

罗庸:儒家的根本精神

傅斯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第三篇 道家与道教 道家文化四讲

冯友兰:老子哲学

胡适:庄子哲学浅释(节选)

闻一多:道教的精神

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第四篇 诸子百家 诸子学说四讲

冯友兰:论“六家”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

傅斯年: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胡适: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

第五篇 佛学与佛教 佛家文化三讲

汤用彤:论中国佛教无“十宗”

任继愈:中国佛教的特点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第六篇 古典新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讲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

陈梦家:认字的方法

吴晗: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

潘光旦:明伦新说

第七篇 文明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与调和三讲

钱穆: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汤用彤: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八篇 文化与人生 中国人的文化修养三讲

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贺麟:论人的使命

雷海宗:近代化中的脑与心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人文精神

书名页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文明以止 人文精神二讲

钱穆:中国的人文精神

潘光旦: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

第二篇 家国情怀 文化认同四讲

钱穆:怎样做一个中国人

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给教导团诸君致敬

杨振声:今日中国文学的责任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第三篇 自强不息 自强奋斗三讲

钱穆: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

冯友兰:论抗建

闻一多:是原始,还是野蛮?——《西南采风录》序三

第四篇 厚德载物 道德理想四讲

钱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道德修养

潘光旦:纪念孔子与做人

朱自清:论气节

钱锺书:谈教训

第五篇 学以致用 求知力行四讲

胡适:为什么读书

钱穆:学术与心术

汤用彤:理论之功用

冯友兰:论知行

第六篇 和而不同 文化会通六讲

蒋梦麟:谈学问

钱穆:中西文化接触之回顾与前瞻

刘文典: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沟通

汤用彤: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罗常培:从文艺晚会说起

闻一多:美国化的清华

第七篇 人生境界 人格修养二讲

钱穆:如何完成一个我

雷海宗:人生的境界——释大我

第八篇 生生不息 人文创新四讲

蒋梦麟: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杨振声:我们要打开一条生路

陈铨:盛世文学与末世文学

第九篇 大学之道 大学精神六讲

梅贻琦:大学一解

张伯苓:学行合一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雷海宗:大学之使命

傅斯年: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

吴晗:联大精神

第十篇 人文楷模 践履笃行四讲

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胡适:张伯苓先生传

吴晗:闻一多先生传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悼朱佩弦先生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科学精神

书名页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四讲

顾毓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费孝通:真知识和假知识——一个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的自白

胡适:演化论与存疑主义

潘光旦:一种精神,两般适用

第二篇 科学与人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五讲

钱穆:略论中国科学(一)

钱穆:略论中国科学(二)

潘光旦: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再论解蔽

曾昭抡:写给学科学的青年们

陈省身: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第三篇 科学与教育 科学精神与现代教育五讲

顾毓琇:科学教育的实施

梅贻琦: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

胡适: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钱伟长:大学教师必须搞科研

顾毓琇:知识与智慧

第四篇 科学与方法 科学方法与求知治学四讲

钱伟长:谈学习方法

胡适:科学方法引论

吴大猷:科学方法谈

毛子水:谈科学的分类和治学的途径

第五篇 科学与人生 科学精神与人生道路五讲

叶企孙:科学与人生——自然科学对于现代人生的贡献

钱穆:科学与人生

胡适:工程师的人生观

钱伟长:我为什么要弃文从理

陈省身:我的若干数学生涯

第六篇 中国文化与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科学四讲

钱穆:中国文化与科学

胡适: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节选)

胡适:格致与科学

毛子水:孔门和科学

第七篇 中西交流与科学 西学东渐与文化反思四讲

叶企孙: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及将来

曾昭抡:中国学术的进展

潘光旦:科学与“新宗教、新道德”——评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吴大猷: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西方的原因

第八篇 永恒的风范 科学巨匠的精神风范四讲

费孝通:曾著《东行日记》重刊后记

顾毓琇:纪念吴有训先生

钱伟长:怀念我的老师叶企孙教授(节选)

陈省身:我与华罗庚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世界文学

书名页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起源探津 古希腊罗马文学四讲

钱锺书:读《伊索寓言》

王力:希腊早期文学简述

王力:罗马共和时代的文学

柳无忌:希腊悲剧中的人生观(节选)

第二篇 流变指要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西方文学四讲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总图景

柳无忌:莎士比亚时代的抒情诗(节选)

吴宓:福禄特尔与法国文学

冯至:启蒙运动第一阶段的德国文学

第三篇 诗苑揽胜 西方近现代诗歌四讲

吴宓:英文诗话

冯至:海涅的讽刺诗

穆旦:漫谈《欧根·奥涅金》

柳无忌:二十世纪的灵魂

第四篇 戏苑风景 西方近现代戏剧四讲

潘家洵:十六世纪英国戏剧与中国旧戏

柳无忌:西洋戏剧发展的阶程

王佐良: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诗剧

冯至:莱辛的戏剧创作与理论

第五篇 小说天地 西方近现代小说四讲

柳无忌:近代英国小说的趋势

李广田:爱仑·坡的《李奇亚》

胡适: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

闻家驷:罗曼·罗兰的思想、艺术和人格

第六篇 名家赏析(一) 莎士比亚三讲

卞之琳:莎士比亚首先是莎士比亚——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随感

王佐良:读莎士比亚随想录(节选)

卞之琳:论《哈姆雷特》(节选)

第七篇 名家赏析(二) 歌德三讲

陈铨:狂飙时代的歌德

陈铨:浮士德精神

冯至:歌德的格言诗

第八篇 中西互鉴 中西文学交流比较四讲

吴宓:希腊罗马之文化与中国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总论

陈铨:歌德与中国小说

柳无忌:西洋文学与东方头脑

后记

西南联大名师课·世界哲学

书名页

插图

丛书编委会

序 致敬,怀抱薪火者

编纂说明

第一篇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三讲

胡适: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

冯友兰:柏拉图的辩证法

汤用彤: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大旨

第二篇 古印度哲学 古印度哲学四讲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绪论

汤用彤:印度哲学之起源

雷海宗:印度教之成立

汤用彤:释迦同时诸外道

第三篇 西欧近代哲学 西欧近代哲学三讲

贺麟:斯宾诺莎的世界观

汤用彤:《英国经验主义》绪论

汤用彤:《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导言

第四篇 康德、黑格尔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三讲

冯友兰:康德的批判法

贺麟:黑格尔

贺麟: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与费尔巴哈

第五篇 叔本华、尼采哲学 德国现代哲学四讲

陈铨:叔本华的哲学

汤用彤:叔本华之天才主义

陈铨:尼采思想的演变

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

第六篇 柏格森、罗素哲学 欧美现代哲学四讲

胡适:晚近的两个支流——柏格森的新浪漫主义和英美新唯实主义

张荫麟:柏格森之哲学

贺麟:柏特兰·罗素

钱穆:读罗素《哲学问题》论逻辑

第七篇 杜威哲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四讲

贺麟:实验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剖析

胡适:谈谈实验主义

胡适: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

蒋梦麟:杜威之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第八篇 中西激荡 中西哲学比较三讲

贺麟: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

潘光旦: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

傅斯年: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

后记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