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浙派中医系列丛书.针灸卷电子书

售       价:¥

1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马睿杰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2-01

字       数:26.8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共六章,*章浙派中医针灸的源流与发展,梳理了从远古到近现代的针灸流派形成轨迹以及对全国、海外的影响;第二章浙派中医针灸的学术特色,将浙派针灸的学术特色从三个方面,即师宗《内》《难》、推陈出新,针药并重、针灸并用,精研刺法、革新灸法,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浙派针灸的特色;第三章浙江中医针灸流派的传承与教育,梳理了以师承方式和院校教育方式传承的相关流派,要求传承三代以上,并形成学术思想或临证经验。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流派代表性继承人,梳理出金氏、凌氏、阮氏、盛氏、严氏、施氏、罗氏、梁氏、高氏以及虞氏十大学术流派;第四章浙派中医针灸名医,根据时间截点分为古代名医、近现代名医和当代名医,其中当代名医精集了浙江省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五章浙派中医针灸名著精要,纳选了浙江医家的针灸相关名著,总结其学术主张、概括其主要内容、并简介其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版本情况等;第六章浙派中医针灸的特色医技,总结了特色针法、特色灸法以及全国推广的针灸适宜技术。
目录展开

书名页

浙派中医系列丛书·专科卷

《针灸卷》编委会

于 序

葛 序

前 言

编写说明

第一章 浙派中医针灸源流与形成

第一节 浙派中医针灸的源流

一、新石器时期浙江针灸的萌芽

二、秦汉、两晋、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浙江针灸的源流

第二节 浙派中医针灸的发展

一、宋元时期针灸流派的形成

(一)腧穴学

(二)经络学

(三)灸法

(四)针法

二、明清时期浙江针灸的发展与成熟

(一)经典理论阐释与发挥

(二)腧穴学理论的发展

1.完善五输穴理论

2.创用奇穴并系统化

(三)针法理论的发展

(四)灸法理论的发展

(五)针灸歌赋

三、民国时期浙江针灸的曲折生存

第三节 浙派中医针灸的腾飞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浙江针灸的恢复

二、改革开放时期浙江针灸的发展

三、新时代浙江针灸的腾飞

第四节 浙派中医针灸的影响

一、针灸流派的形成与浙派中医的关系

二、浙江针灸对全国针灸发展的影响

三、浙江针灸对海外针灸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浙派中医针灸的学术特色

第一节 师宗《内》《难》,推陈出新

一、法从典出,理源于经

二、不拘于古,升华典论

第二节 针药并重、针灸并用

一、手法众长,施术精巧

(一)《黄帝内经》针法

1.楼百层补泻刺法

2.盛燮荪五体刺法

3.高镇五速迟刺法

(二)其他针法

1.王氏“飞腾八法”

2.凌氏补泻手法

3.金氏《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

4.严氏针法

二、辨证辨病,内外兼治

1.阮氏针灸针药结合

2.严氏针灸针、灸、药并用

第三节 精研针法、革新灸法

一、立足传统,发展科研

二、融会贯通,守正创新

第三章 浙派中医针灸流派及其传承

第一节 凌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十五代传人

2.第十六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针法特色

2.灸法特色

四、传承谱系

第二节 高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二代传人

2.第四代传人

3.第五代传人

4.第六代传人

5.第七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注重温针灸的应用与研究

2.针刺治疗心律失常

3.创新穴与经穴新效

四、传承谱系

第三节 虞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一代传人

2.第二代传人

3.第三代传人

4.第四代传人

5.第五代传人

6.第六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针药并举,尤擅女科

2.蠲除急症,独创六法

3.善用单穴,效如桴鼓

4.针灸保健,益寿延年

四、传承谱系

第四节 阮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六代传人

2.第七代传人

3.第八代传人

4.第九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善用督脉治疗各科疾病

2.重视针法,补泻分明

3.金针刺穴

四、传承谱系

第五节 施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四代传人

2.第五代传人

3.第六代传人

4.第七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重视调理脾胃

2.熟谙灸法钩沉发微

四、传承谱系

第六节 罗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一代传人

2.第二代传人

3.第三代传人

4.第四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从督肾证治骨痹,创铺灸疗法

2.临证治疗妙用温灸

3.善用“五输”“原”穴

四、传承谱系

第七节 严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一代传人

2.第五代传人

3.第六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善用针灸透刺法

2.善用化脓灸

四、传承谱系

第八节 金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一代传人

2.第二代传人

3.第三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重视针刺手法

2.创立缠针疗法

3.善用指针

4.内关治重疾

5.腹部穴位善用震颤法

6.金氏膝三针

7.金氏药饼灸

四、传承谱系

第九节 梁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一代传人

2.第二代传人

3.第三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以灸法治疗为核心

2.重视取穴的精准

3.善用经络诊断

4.膏药在灸治中的应用

5.重整体观念,善调理脏腑

四、传承谱系

第十节 盛氏针灸

一、流派简介

二、代表人物

1.第一代传人

2.第二代传人

3.第三代传人

三、主要贡献

1.《黄帝内经》五体针法发挥

2.总结经穴的穴组与组合穴的运用

3.对飞经走气针法的发挥

四、传承谱系

第四章 浙派中医针灸名医

第一节 古代名医

一、南宋以前名医

(一)徐氏世医

1.徐熙

2.徐秋夫

3.徐道度、徐叔响

4.徐文伯

5.徐雄、徐之才

(二)沈括

(三)李明甫

(四)朱肱

二、南宋时期名医

(一)王执中

(二)闻人耆年

(三)王克明

三、元代名医

(一)滑寿

(二)胡元庆

(三)王开、王国瑞

1.王开

2.王国瑞

(四)祝定

四、明代名医

(一)张景岳

(二)高武

(三)杨继洲

(四)楼英

(五)杨敬斋

(六)方贤

(七)凌氏世医

(八)马莳

五、清代名医

(一)张志聪

(二)韩贻丰

(三)赵学敏

(四)雷少逸

第二节 近现代名医

一、张俊义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宗中参西,革新针灸知识体系

2.倡导温灸

二、黄学龙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探究腧穴理论

2.提倡无痛针刺

(四)临证经验

1.结合西医学,阐释针灸作用原理

2.善用压痛点

3.神经干刺激技术

4.善用百会

三、罗哲初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四、马雨荪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法宗经典,旁参诸家

2.师古不泥于古,敢于质疑

3.重视经络辨证,用穴简要

4.强调“治神”“守神”,针灸药并用

(四)临证经验

1.取穴精要重手法

2.自制太乙神针器

五、陈佩永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善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

2.重视灸法的运用

六、张治寰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七、金文华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重视先后天,巧用原穴五输穴

2.神形气相合,善用转摇针手法

3.创立膝三针,取穴精巧治膝痹

4.改良药饼灸,灸药结合疗痛证

(四)临证经验

1.感冒医案

2.落枕医案

3.膝关节骨性关节医案

4.慢性腹泻医案

八、邱茂良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重视针刺手法

2.开启现代中西合参针灸临床研究范式

九、楼百层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手法传真

2.配穴有度

3.留温得宜

4.针药并施

十、马石铭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小儿麻痹症医案

2.面神经麻痹医案

3.痔疮病案

4.痤疮病案

十一、施延庆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倡用温针,特重一个“气”字

2.熟谙灸法,灵活施治

(四)临证经验

1.泄泻病案

2.痿证病案

3.阴吹病案

4.滑胎病案

5.怔忡病案

十二、陈同丰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关于经络系统与肌肉系统相关性的新发现

2.关于经络感传现象的新认知

3.关于经络的实质的“经络链”理论

(四)临证经验

1.中毒性脑病后遗症病案

2.夜尿症病案

3.鼓乳穴的提出及应用经验

十三、严定梁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哮喘病案

2.泄泻病案

3.惊悸病案

十四、虞孝贞

(一)人物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经络辨证疗诸疾

2.针药兼施,以妇科见长

十五、罗诗荣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重视强督温肾,创立铺灸疗法

2.重视辨经辨病,善用特定穴位

3.重视治神得气,妙用温灸祛疾

(四)临证经验

1.铺灸治疗痹证病案

2.针刺治疗哮喘病案

3.麦粒灸治疗蛇串疮病案

十六、高镇五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关于温针灸的应用与研究

2.关于针刺补泻

3.关于脏腑病取穴

(四)临证经验

1.分经论治心律失常

2.探索甲根新穴

3.发现咯血验穴

4.取督脉诸穴治顽固性失眠

十七、阮少南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辨病辨证结合,注重临床疗效

2.针灸药兼施,除顽症痼疾

3.补虚泻实强督,重视手法应用

(四)临证经验

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案

2.中风偏瘫病案

3.淋巴结炎病案

十八、杨楣良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用穴精当,善调气治神

2.特种针法起沉疴

(四)临证经验

1.肋软骨炎病案

2.落枕病案

3.头痛病案

4.哮喘病案

十九、盛燮荪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潜心研习中医经典,博采众说颇有创设

2.深耕临床学验俱丰,技法理论颇多发明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针法灸法常展新意

(四)临证经验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案

2.胃脘痛病案

3.旋覆花接触过敏病案

4.运动神经元病案

二十、李栋森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倡导无痛进针和舒适针刺

2.践行“知为针者信其左”

3.重视脾胃学说,腹部穴位善用震颤法

4.强调“形神合一”,巧用指针法

(四)临证经验

1.肩周炎

2.麦粒灸治疗腱鞘炎

3.原发性高血压

二十一、王正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1.面部皮肤过敏

2.胎位不正

3.儿童抽动症

4.过敏性鼻炎

5.儿童厌食症

二十二、朱明清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朱氏头皮针理论特点

2.朱氏头皮针定位特点

3.朱氏头皮针操作特点

4.朱氏头皮针治疗特点

(四)临证经验

1.出血性脑卒中、梗死性脑卒中

2.急性疼痛

3.焦虑、忧郁、狂躁

二十三、马士林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传承创新“运气针法”

2.灸法补泻,辨证施用

(四)临证经验

1.增生性脊柱炎病案

2.慢性咽炎医案

3.灸法验案

第三节 当代名医

一、宣丽华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重视明辨病因,谨守病机

2.注重“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3.提出“温通督脉扶阳法”

4.活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四)临证经验

二、方剑乔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擅长使用电针

2.提出慢性疼痛的“虚瘀交错”理论

3.提出针灸临床的诊治三维观

4.提出疼痛的“病症观”

5.对针刺镇痛从痛感觉、痛情绪、痛认知三个维度开展研究

(四)临证经验

三、金肖青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对难治性痛证强调辨证

2.对变应性疾病采用背俞穴

3.治帕金森病以“整体辨治、调节卫气”为法

4.提出围绝经期女性“天癸竭”是必然趋势

(四)临证经验

四、陈峰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腧穴配伍理论的研究

2.研究传统针刺手法

3.倡导“温阳通督”灸法

4.善于创新,提出手穴疗法的临床运用

5.针药合用治疗疾病

(四)临证经验

1.擅用“温阳通督方”

2.“调神解郁”以治内科杂病

3.分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4.针药结合治疗前列腺疾病

5.“上补下泻”针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晚期癌痛

6.针刺井穴促醒

五、金亚蓓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善用五行生克制化

2.创立“调肝针法”

3.治疗妊娠病“有是证,用是穴”

4.“三期论治法”

(四)临证经验

六、林咸明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对“调神治神”开展研究

2.继承、发展“速迟刺法”

3.提出“颈腰同治”理念

4.开展特定刺激模式电针促血脑屏障开放效应的研究

(四)临证经验

七、郎伯旭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四)临证经验

八、蒋松鹤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牵引态下针刺”和蛇鳖软膏灸

2.柔性点穴正骨疗法

3.多元反馈针灸疗法

4.智能强化康复研究

5.穴位敷贴

(四)临证经验

九、陈雷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三辨”整体观

2.衷中参西,分期论治

3.手法轻灵,治神调神

4.升降有序,刺有先后

(四)临证经验

十、高宏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重视针刺手法及经气感传

2.重视治神

3.“辨病、辨证、辨经”有机结合

4.注重功能观,强调杂合而治

(四)临证经验

1.“导气通络法”治疗耳鸣耳聋

2.“培元调神”针法治疗儿童抽动症

十一、沈来华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针、灸、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2.创立“十味定眩汤”

3.提出“舟车观”

4.创立“督拔参天”穴位敷贴

5.发扬“调神调气”理论

(四)临证经验

十二、冯祯根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筋骨并重诊治颈腰椎疾病

2.中风病诊治规范化

3.五输穴时空性诊治思维

4.一针二刃三埋线临床治疗模式

(四)临证经验

十三、王樟连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重视脉诊,主张辨证、辨病与辨经结合

2.强调针药并用

3.擅长穴位注射

4.重视七情致病

5.习古践今、衷中参西、兼收并蓄

(四)临证经验

十四、傅云其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首创“滞针抽提针刺”技术

2.首创“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技术

3.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4.擅长运用“微针刀”技术

(四)临证经验

十五、金瑛

(一)名医简介

(二)学术渊源

(三)学术思想

1.重调脾胃

2.重视皮部

3.强调揣穴

4.针药结合

5.精研针法

6.筋骨并重,针药结合

(四)临证经验

第五章 浙派中医针灸名著精要

第一节 《针灸资生经》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腧穴的考证与补充

(二)腧穴的定位与选取

(三)针灸药三者相须为用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二节 《备急灸法》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艾灸为“急救扶阳”第一

(二)倡导选穴少而精

(三)取穴注重“男女有别”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三节 《十四经发挥》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学宗《素》《难》,执繁就简

(二)重视脉诊,针药并用

(三)精研经络,著成《发挥》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四节 《针灸聚英》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对腧穴的系统整理

(二)创立纳支(子)法

(三)主张针灸药并重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五节 《针灸大成》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重订明堂孔穴,图文并重

(二)强调针、灸、药并用,各施所宜

(三)选穴精要,奇正相辅

(四)重视针刺手法的应用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六节 《经学会宗》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尚古纳新,针药并举

(二)穴法精准,操作娴熟

(三)注重补泻,精于手法

(四)灸法考究,因人制宜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七节 《针灸秘法全书》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取穴有准则

(二)施针重手法

(三)灸治有规范

(四)临证范围广

(五)穴名以归类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八节 《针灸内篇》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施针之要,取穴为先

(二)进针宜缓,入有直斜

(三)得气酸麻,病有轻重

(四)得气动针,左右凉热

(五)皮下透刺,一针前后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九节 《灸法秘传》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强调辨病与辨证分论

(二)主张急症可用灸法

(三)首创银盏隔姜灸法

(四)传承太乙神针与雷火针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十节 《类经图翼》

一、内容概要

二、作者与学术主张

(一)主张运气阴阳五行

(二)图解经络阐明腧穴

(三)重视温补提倡灸法

三、现代临床应用

四、版本情况

第六章 浙派中医针灸的特色医技

第一节 特色针法

一、一针二穴——透刺法

二、针治盲疾——金针拨内障术

三、轻灵无痛——“旋插”进针法

四、轻补轻泻——顶刺法

五、紧提慢按——头皮针抽添导引法

六、三刺三才——三指一度飞针法

七、激发卫气——浅刺多捻针法

八、以通为用——陆氏长银针

九、针具创新——钩针

十、补虚泻实——丛针浅刺法

十一、安神定眩——百会长留针法

十二、通督升阳——粗针法

十三、祛湿除痹——漆针法

十四、脐部全息——脐针疗法

十五、耳郭全息——耳穴疗法

十六、非遗针法——翁梅沈氏针灸

1.“挑四缝”治疳积

2.“螺针”治喉症

3.“刺四门摩法”治疗小儿腹泻

4.擦背法治疗“虚劳症”

第二节 特色灸法

一、灸器灸法——银盏隔姜灸法

二、热力深透而不灼——阳燧锭灸法

三、药灸并用疗伤疾——雷火针和太乙神针

1.陈氏雷火针

2.太乙神针

四、陈旧顽疾用点灸——白降丹药物点灸法

五、施灸灵活取穴精——梁氏麦粒灸

六、南药北艾固本灸——笕桥古法艾灸

七、传统灸法创新用——百会压灸

八、隔药灸法祛痼疾——药饼灸和铺灸

第三节 浙派针灸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一、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1.适应证

2.禁忌证

3.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操作方法及要领

4.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注意事项

二、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1.适应证

2.禁忌证

3.耳尖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及要领

4.耳尖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三、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1.适应证

2.禁忌证

3.头皮针抽提法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领

4.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的注意事项

四、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

1.适应证

2.禁忌证

3.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领

4.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的注意事项

五、韩式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

1.适应证

2.禁忌证

3.韩式特定针法的操作方法

4.韩式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的注意事项

附  录

主要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