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抉择,揭示历史转折: 本书围绕“九一八”事变、三国同盟的加以及对美关系的抉择,深剖析了日本在二战前的三次重大外交决策,揭示了这些决策如何将日本推向战争的深渊。 严谨学术研究,丰富史料支撑: 加藤阳子教授基于大量档案资料和严谨的历史研究,还原了历史真相,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晰的历史画卷。 独特视角解读,深刻洞察历史: 作者从外交交涉的视角切,深分析了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媒体环境,揭示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选择战争道路的深层原因。
售 价:¥
纸质售价:¥49.0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出版者言
佳评推荐
中译本序
第一章 国家书写历史之时,历史诞生之时
一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
讲授的内容不受年龄限制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 将现代的史料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照
战争是政治与外交的延续
不同的“战后”,模糊的“牺牲”
历史中的冲绳
天皇在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的致辞
国民与天皇的关系
日本政府向国民与国际社会传达了什么?
首相谈话中的日本近代历史
对日本来说何谓战后?
殖民帝国日本的经济实力
日本帝国与占领地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三 当历史被书写时
国家如何创造历史?
7世纪发生在东亚的中日战争
“日本国使”
四 历史的开端
在公元前5世纪发出的历史之问
通过话语去接近事实
当历史以国民为对象被书写
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否应当放任北美殖民地独立?
世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第二章 人们的选择与周边环境:阅读李顿报告书
一 日本站在“世界道路”前
日本与世界交锋的瞬间
选择
“九一八”事变:为了准备未来的战争而产生的占领计划
是非将随史料留存
派遣李顿调查团的经过
李顿在结束调查后说的话
李顿要告诉日本的是战争的历史
李顿提出的“世界道路”
李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李顿提出的10项条件
李顿写给姐姐的信
查塔姆研究所里的赞成意见:现实的处方
“中国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就收复了满洲”
“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
二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选项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日本在等待报告书过程中的反应
溥仪与“满洲国”
中国方面的反应
日本所忌惮的
关东军所厌恶的
理解选择的困难所在
继续占领还是归还土地?
日本给出的选项,李顿给出的选项
李顿的设问:东三省还是全中国?
三 当日本做出选择时,当权者在考虑什么?
被“压制”和“煽动”这两个关键词所掩盖的问题
什么因素制约着政府和当权者的主张?
牧野伸显:满族人也进行了呼应
天皇:可以做到中日亲善吗?
西园寺公望:要成为裁判员
松冈洋右要确保的底线
松冈洋右的努力交涉
“世界道路”再次被摆到日本面前
第三章 军事同盟的含义:在20天里缔结的三国军事同盟
一 军事同盟的含义
迫使人类做出重大选择的军事同盟
时间对德国不利
对军事同盟的讨论已成为日本的现实问题
枢密院的审查只用了一天
军事同盟需要哪些要素?
二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都那么着急?
英国的第二选择
当国家消失时会发生什么?
仅用了20天签署的条约
大众媒体收到的审查标准
同意加入三国同盟的御前会议
为什么首相和外相的预测不如军部准确?
“取毅然之态度则战争可避”
在条约签订前更迭海军大臣
阅读条文
条约第三条以委婉的方式将美国作为假想敌
所谓“大东亚”是指什么地方?
德国是否理解了条约前文的意思?
三 “不要错过公共汽车”
为什么日本没有拒绝?
日本希望缔结三国同盟、加强与德国关系的理由
为了牵制德国而与德国结盟
使用“大东亚共荣圈”概念的理由
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关注的问题
中日和平工作
中国的选择
陆海军各占多少军事预算?
陆海军是否认真探讨了日美战争的前景?
选择所需的时间
第四章 日本人为何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日美交涉的深意
一 两个敌对国为何在战争前夜坐到谈判桌前?
负责日美交涉的野村与赫尔
敌对双方在战争前夜谈判的意义何在?
关于日美交涉,大家会查些什么?
日本是被《赫尔备忘录》逼迫的吗?
美国为什么要与日本谈判?
日本为什么要与美国谈判?
丘吉尔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德国大使奥托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二 史料中的痕迹
《日美谅解案》
日本与美国的目标
首脑会谈计划,美国与近卫的关系
日美交涉舞台背后的主角
日美交涉背后的深意
三 日本为何没能预测到美国的制裁?
中日战争解决方案的变迁
行使武力的条件
被动的一方
为何要加上“对英美开战也在所不辞”这句话?
日本为何在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一事上失算了?
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反应
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反应
四 民众被教导只有那一条道路
外相人选与近卫的文书
制约交涉的问题
尾崎秀实与天皇的民众观
五 并非因陷入绝望而开战
何谓“日中新协议”?
达成妥协时对国内舆论的指导方针
“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未及时通告美国”是神话
美国的失败
如何看待开战及战败之后的日美交涉?
日本人最终选择战争的理由
终 章 战败与宪法
总 结
使国民陷入存亡危机的战争
束缚冲绳民众思想的“共生共死”
在溶洞里宣读的传单
在中国投降
孤注一掷发动战争的日本败在何处?
百年前的旧伤依然隐隐作痛
大东亚战争调查会
让日本战败的记录成为献给世界的礼物
讲座的最后
后 记
谢 词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