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前言 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
一、中国经济新变化带给我们的新思考
二、解答问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三、本书的写作结构
目 录
第一篇 中国经济运行的格局
第一章 研判中国宏观经济的框架和指标
一、宏观经济如何运转
(一)认识国民经济循环
(二)中国的国民经济循环
二、常用的中国宏观经济指标
(一)经济指标的统计与发布
(二)短期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和常用指标
第二章 GDP——综合测度中国经济
一、GDP如何统计
二、中国GDP的规模、增速与结构
三、容易混淆的GDP与GNI
第三章 三大产业——认清中国经济的供给侧
一、国民经济行业如何划分
二、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的第一产业
三、第二产业成就中国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
(一)工业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产能利用率
3.工业经济效益指标
4.实物量指标
(二)建筑业
四、成长中的服务业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二)批发和零售业
(三)金融业
(四)房地产业
五、观察行业是否景气——采购经理指数(PMI)
(一)制造业PMI
(二)非制造业PMI
(三)综合PMI
第四章 三大需求——读懂中国经济的需求侧
一、14亿人口汇聚起的消费力量
(一)最终消费支出
(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
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投资——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先生”
(一)资本形成总额
(二)固定资产投资
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2.房地产开发投资
3.基础设施投资
4.外商直接投资
三、认识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进出口
(一)进出口总额与净出口
(二)货物贸易
1.国别(地区)结构
2.商品结构分类
3.贸易方式结构
(三)服务贸易
第五章 价格——观察中国经济的通胀水平
一、衡量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的GDP平减指数
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消费品价格
三、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业生产者价格
第六章 就业——关注中国经济的最大民生
一、就业情况的整体衡量
二、经济增长创造的城镇新增就业机会
三、反映劳动力闲置状况的指标——失业率
四、求人倍率与工资——衡量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
五、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工就业
第七章 财政收支——看清政府的财政政策
一、“四本预算”揭示财政收支路径
(一)一般公共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政府性基金收入
2.政府性基金支出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二、从财政赤字变化观察财政风险
三、分税制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第八章 货币调控——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转型
(一)货币供应量
(二)社会融资规模
(三)基准利率
1.短期政策利率
2.中期政策利率
三、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一)汇率制度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二)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篇小结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疫情“后遗症”带给中国经济的新挑战
第二篇 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
第九章 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
一、什么是经济周期
二、如何划分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周期划分的两分法与四分法
(二)完整周期的划分
(三)经济周期在资产价格上的体现
三、几种常见的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二)经济周期的内因论与外因论
四、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波动
(一)中国经济的周期循环
(二)经济景气循环中的短周期波动
(三)我国经济周期视角下的资产价格轮动
第十章 农业周期——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规律性波动
一、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生产
(一)蛛网模型——一种对农业周期的理论解释
(二)中国的粮食生产周期
二、中国的猪周期波动
(一)猪周期如何划分
(二)影响猪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三)猪周期如何影响CPI
(四)猪周期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
第十一章 创新周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生规律
一、科技和产业革命与创新周期
(一)长波周期的发现
(二)技术创新与长波周期
(三)长波周期的阶段划分
二、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创新周期
三、创新周期下的能源转型
(一)绿色化是第五轮长波周期的重要特征
(二)“双碳”目标下的中国能源转型
第十二章 房地产周期——房地产波动背后的驱动因素
一、人口与房地产周期
(一)美国房地产周期的表现
(二)房地产周期的阶段特征
(三)人口如何影响房地产周期
二、人口因素影响下的中国房地产长周期
(一)我国房地产周期的划分
(二)我国房地产周期中的人口因素
(三)房地产周期与GDP增长
三、房地产调控与房地产短周期波动
(一)房地产短周期与历次房地产调控
(二)房地产短周期与经济增长
(三)房地产短周期与房地产企业股价走势
第十三章 设备投资周期——设备投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一、设备更新与设备投资周期
(一)企业为何进行设备更新
(二)设备更新如何引发经济周期波动
二、中国的设备投资周期
(一)我国设备投资周期阶段的划分
(二)设备投资周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波动
(三)设备投资周期与我国制造业企业业绩变化
第十四章 库存周期——存货变化与工业品价格短期波动
一、企业存货管理与库存周期
(一)什么是存货
(二)为什么持有存货
(三)库存周期如何划分
二、中国的库存周期
(一)观测我国库存周期的指标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库存周期
(三)库存周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库存周期与工业品价格、资源类周期股走势
(一)库存周期与工业品价格变化
(二)库存周期下的资源类周期股走势
第十五章 金融周期——流动性改变如何引发房价共振
一、信贷、资产价格与金融周期
(一)如何界定金融周期
(二)金融周期的驱动力量
二、中国的金融周期
(一)衡量我国金融周期的指标
(二)我国金融周期的表现
(三)我国金融周期的阶段划分
(四)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金融周期影响宏观经济的两大路径
三、金融周期下的资产价格波动
第二篇小结 经济周期视角下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势
一、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规律
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走势
三、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外部风险
第三篇 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的规律和动力机制
一、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
二、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力机制
(一)马尔萨斯停滞
(二)索洛增长模型
(三)从马尔萨斯到索洛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
一、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
(一)两阶段划分
(二)三阶段划分
(三)五或六阶段划分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二元经济阶段
(一)二元经济结构
(二)二元经济的特征
1.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2.刘易斯拐点
(三)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第十八章 经济增长的动力分解
一、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一)增长核算方程
(二)东亚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分解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劳动力
2.资本存量
3.全要素生产率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
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变
(一)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
二、要素禀赋如何决定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要素禀赋影响产业发展的机制
(二)要素禀赋变化与中国主导产业发展
1.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为主
2.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向高技术行业劳动密集型环节转变
3.21世纪初至2011年——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
4.2011年至今——从资本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
三、未来中国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日韩经验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
(二)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禀赋优势
(三)从主导产业变迁看股市行业兴衰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演变
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变化
(一)需求结构的长期变化规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需求结构变迁
二、消费结构的长期变化规律
(一)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
1.美国、日本消费升级的历史经验
2.中国居民的收入变化与消费升级
(二)年龄结构与消费结构
1.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变化
2.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消费如何变化
三、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中的城乡结构变化
一、城市化率的“S”形变化规律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
(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城镇化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三、城镇化与基础设施、住房投资前景
(一)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投资
(二)城市化与住房投资
四、城镇化与未来的城市竞争
第二十二章 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结构变化
一、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规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要素收入分配结构演变
三、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如何演变
四、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变化与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十三章 经济增长中的跨境贸易投资变化
一、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规律
(一)比较优势与国际产业分工
(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进出口变化
二、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特点
(二)未来我国的贸易发展方向
三、跨境直接投资的变化规律
四、中国直接投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直接投资变化的阶段划分
(二)未来我国跨境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小结 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一、定位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中国经济
二、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
1.增长核算法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2.东亚国家和地区增长经验的启示
(二)经济结构怎样变化
1.服务业占比继续上升,制造业保持相对稳定
2.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城镇化进入后期阶段
3.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率上升,人口转型助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
4.储蓄率下降继续拉低投资率,跨境贸易投资双向流动更趋均衡
三、如何保障翻番目标的实现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