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潮涌东方——浦东开发开放30年电子书

上海浦东,用短短30年成就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从农田遍布、芦苇摇曳到高楼林立、企业云集。今天的浦东以占上海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市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浦东发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改革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售       价:¥

纸质售价:¥96.00购买纸书

8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黄金平,龚思文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字       数:18.4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从浦东发的百年梦想谈起,用精炼的文字和百余幅精美图片再现了一个而立之年、生机勃勃的浦东如何一路走来。全书包括“国家战略  时代使命”“ 高起规划  高标准发”“ 浦东的速度  浦东的高度”“因改革而生  因改革而而兴” “ 推动转型升级  拓发展空间”“现代化城区  高品质生活”“自贸试验区  放新窗口”“核心承载区  科创新高地” 八个部分,以翔实的材料和生动的事例,展示了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浦东发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与举世瞩目的成就。<br/>【推荐语】<br/>上海浦东,用短短30年成就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从农田遍布、芦苇摇曳到高楼林立、企业云集。今天的浦东以占上海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市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浦东发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改革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br/>【作者】<br/>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部门,又是市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长期从事党史的研究,也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历史的重要阵地。<br/>
目录展开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引子 百年梦想

目录

一、国家战略 时代使命

伟大的变革时代

『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

酝酿浦东开发大计

打出一张『王牌』

浦东开发办挂牌

几代中央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开发

『比特区还特』的政策定位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

面向世界的浦东规划

被誉为『垂直金融街』的陆家嘴

由『制造』向『智造』转身的金桥

追逐『自由』的外高桥保税区

承担自主创新使命的张江

向都市现代农业迈进的孙桥

三、浦东的速度 浦东的高度

南浦大桥飞架浦江两岸

列为1号工程的杨高路工程

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地铁

鲲鹏展翅的浦东空港

面向国际航运竞争的洋山港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港建设

见证陆家嘴地区开发的东方明珠塔

从金茂大厦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超越

对标世界顶尖的上海中心大厦

四、因改革而生 因改革而兴

『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开发模式

沪上首例银团贷款

裕安大厦等省部楼入驻浦东

『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

首次面向全国招考干部

『一门式』服务开全国先河

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打响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第一枪』

率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五、推动转型升级 开拓发展空间

APEC会议见证浦东发展

总部经济的『浦东样本』

央行上海总部在新区揭牌

风云际会的『陆家嘴论坛』

新浦东的『二次创业』新征程

『区港联动』绘就『黄金岸线』

临港地区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国产大型客机翱翔蓝天

上海迪士尼开启『寻梦之旅』

六、现代化城区 高品质生活

上海世博会闪耀浦江两岸

新区的公共文化新坐标

宜居宜业的『浦东范例』

东岸滨江之『城市客厅』

上海纽约大学选址陆家嘴

质子重离子医院落户新区

『城市大脑』的浦东模式

『海绵城市』之临港经验

从『联合支部』到『金领驿站』

七、自贸试验区 开放新标杆

首个自由贸易区成立

走向全国的『负面清单』

『互联网+』的电商服务港

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别商品中心

规模全球最大的『单一窗口』

迈向全球的『上海金』

服务跨境投融资的全球并购网

设立中国的『纳斯达克』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起航

八、核心承载区 科创新高地

从『园』升级为『城』的张江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启动建设

比肩顶级研究机构的李政道研究所

对接全球资源的张江联合孵化平台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新区

浦东驶入AI『快车道』

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

世界顶尖科学家齐聚『滴水湖论坛』

展望 而立浦东再出发

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