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全十卷)电子书

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

售       价:¥

纸质售价:¥380.60购买纸书

1.0万人正在读 | 103人评论 8

作       者:宫本一夫 平势隆郎 鹤间和幸 金文京 川本芳昭 气贺泽保规 小岛毅 杉山正明 上田信 菊池秀明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字       数:214.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0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03条)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十问“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1.先问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书的中文版是否做过一些内容调整,如删改、增添? 这套书中文版出版了其中的十卷,对于这十卷,中文版几乎未作删改、增添。合同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增删,一切增删均需原作者同意。原来的丛书还有一卷“当代中国卷”,中文版未收;一卷“中日关系史”,中文版未收。 中文版图书以日本原书为模板,版式、要素、编排、呈现都力求近;所有地图,中文版几乎重新全部依样制作;黑白图片以及彩插,中文版以日文原书为线索,在配图上有所更新。 2.这套书是如何编撰出来的?在日本有怎样的评价? 这套书是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代表性的学者撰写。日本学者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读来让人不觉艰深,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是一套严谨、专业、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读本。 3.理想国引中文版,对于今天中国的读者,有怎样出版价值? 我们希望让国内的读者看到一套真正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学界*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我们也相信,专业的历史书不一定艰深晦涩,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4.与国内以往几套中国通史相比,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有哪些特色? 一是,表达活泼,严谨专业,每卷写法不拘一格。十卷书虽然在统一的编委会的指导下行编纂,有统一的体例,比如都是章节体,都是三级标题,除正文外,都有相同的附录(主要人物传略、历史年表等),但在写法上却不拘一格,各有各的特色。这是因为,每个断代有每个断代的历史特,每位学者有每位学者的研究所长和治学方式。所以呈现出“横看西岭侧成峰”的有趣面貌。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史学家在中国史领域的成绩和地位,让人钦服。讲谈社这套书是在三十多年来中外史学研究成果、考古发现成果的基础上,用心编纂而成。 三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可分册阅读,也可套装收藏。 所以,尽管国内好的中国历史读本不少,但是像讲谈社这套规模的、这样的作者队伍的、如此写作方式的,既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读本,这套书可谓*。 5.国内是否有资深学者对这套书行过评价? 中文版推出时,我们在每本书中配有一篇专家学者的推荐序言,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分享: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所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先生说:“由于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差异,日本学者在‘通识’上要优于中国学者,后者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 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先生说:“我并不以为,当下的出版界之所以希望引外国人写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能引人胜的大众史学作品,只是因为中国学者都放不下‘专家’身段去从事那种创作的缘故。这里面更多的,其实还是写得出、写不出,或者说得更尖锐一些,是即使写出来了,能不能让人看得下去的问题。尽管不必采用绵密引征和系统论证的阐述形式,大众史学在需要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 6.为何想到给每本书增加一篇中文版导读?都请了哪些专家学者撰文? 在日本,原书是有一套总编委会团队,读者可以看到中文版图书扉页前,有四位“编集委员”,他们是史学界很有分量的人物,负责丛书的体例、构架、分卷等重大事项。但简体版出版时,我们仍在每个断代中找一位中国重量级学者,写推荐序,行郑重推荐。每一卷的推荐序,都是专家们通读了原书的译稿后撰写的,剖析了作品的优胜之处和价值所在,对读者来说,是一篇篇很好的导读。 十位推荐学者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按卷册顺序)。 7.简要介绍一下这套书的分卷方式,以及单本书的内容结构。 这套书大致是按照从上古至近代的时段来分卷的: 第01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第02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第03卷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第04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第05卷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第06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第07卷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第08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第09卷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第10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因为整套丛书有十位不同的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学术上的独创性和行文风格。细读每卷,你会发现,每卷对材料的把握、叙述的展、史实和观的表达风格,都不尽相同,没有千篇一律之感。比如第八卷,从来没有学者把辽、西夏、金、元这几个跨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政权放到一起来写。这样写看似陌生,却又合情合理。 每本书配有地图及彩色、黑白照片近百幅,并在各本书后面,编排了主要人物略传、历史关键词解说、历史年表等附录。 8.这套书十卷中,哪几本,对于中国读者来有特别的意义? 这套书,每卷都可以给中国读者不同程度的启发。它们的话语体系、侧重和视角原本就与中国学者不尽相同。不能说哪几本对于读者有特别的价值。特色相对更鲜明的,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作者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体的专家,他把三国的历史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比较着叙述历史的真实;并将三国历史放到整个东亚史中去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再比如刚才说到的第8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作者没有像一般中国人惯于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程。也正因为如此,这条另辟蹊径的讲述路线,沿着与我们比较熟悉的“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脉络,为我们刻画出一段很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再比如,第9卷《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作者说:“从古代式的明朝为何能够跳跃到近代式的清朝?如果把从明到清的变化看做中国内在的发展来理解,我们会感到混乱。但是,只要从东欧亚这一更大的体系,把与大海相对的中国看做其中的一个元素,就能够描绘出这五百年的活力。这正是本书的意图。本书完全不用于以往的中国史。”这是一本把海洋贸易的历史与帝国的历史并行讲述的特别的断代史。 9.这套书从计划出版到正式出版用了几年时间,为何如此耗时? 这套书从我们提出报价,到出书,几乎用掉了五年的时间。期间各个环节精挑细琢,碰到的问题各式各样,比如地图制作花了大半年反复核对;地图送审等了大半年;版式调整了至少五遍;封面至少做了十版;黑白图片替换到*后一刻(总有比我们选用图片角度更好的、更清晰的、更合适的),至于编辑上逐字逐句地润色,就更不用多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译者,有的本人就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比如第八卷的译者乌兰女士,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元史专家。 10.单本书、整套书,如何?何时可以到?今后是否会有电子版? 本书将在2月份中旬后全面上市,10卷同步推出。在各大网站、实体店,都有销售。盒装套书也会于随后推出。因为合同的约定,暂时不会推出电子版。(以上十答by杨晓燕,理想国大众馆主编)<br/>【推荐语】<br/>【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这套书是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代表性的学者撰写。 【“大家”写给大家的书】日本学者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读来让人不觉艰深,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是一套严谨、专业、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读本。 【作者均为日本一流学者】十位作者均为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流学者: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 【国内一流学者推荐】十位国内一流学者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中国先秦史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共同推荐 【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们希望让国内的读者看到一套真正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学界**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我们也相信,专业的历史书不一定艰深晦涩,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历时五年,五次调版,十易封面】这套书从中方提出报价,日方不断审核出版资质,到找寻合适的翻译者、合适的推荐学者、翻译、编辑、制作地图、选配图片、地图送审、重大选题送审、排版调版、设计封面,几乎用掉了五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译者,有的本人就是这个领域内的学者专家,比如第八卷的译者乌兰女士,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元史专家。 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每卷书含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印刷精美,精装呈现。<br/>【作者】<br/>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原作均为日本中国史领域代表学者: 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br/>
目录展开

总目录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神话与考古学

五帝神话与区域性

三皇神话与盘古传说

《山海经》与区域的众神

神话与考古学

第二章 中国发掘物语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

现代中国与发掘

战后日本与中国考古学界

国际联合考察与共同发掘

第三章 农业的出现

人类的诞生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粟、黍农业的开始

稻作农业的起源

东亚定居社会的三种形态

第四章 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地方志看地域

从陶器文化看区域

新石器时代的时期划分

古环境的变动

区域的文化系统

第五章 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

仰韶、龙山文化

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

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

彭头山、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社会进化的相异与相似

第六章 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

北方的非农业地带

辽西地区

辽东地区

华北型农业的扩散

稻作农业文化的扩散

南方的非农业地带

农业地带与非农业地带

第七章 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

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

长城地区文化带的形成与青铜器

鬲社会与非鬲社会

第八章 区域间交流与社会的统合

社会威信与交流

玉器的交流

房屋构造的变迁

城址的出现与战争

第九章 牺牲与宗教祭祀

人物像与动物像

阶层化与仪礼的出现

玉器与祭祀

牺牲与乐器

卜骨与祭祀

从祭祀、仪礼到夏、商文化

第十章 走向初期国家的曙光

二里头时代的开始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

夏王朝、商王朝的纪年

夏王朝的发展

青铜器的出现

商王朝的出现

夏王朝、商王朝的扩大

结语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周公与共和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韩的神话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商朝故地的继承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禹的传说

夏王朝的系谱

商王朝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孔子的时代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春秋五霸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屈原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诸子的虚实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商鞅变法

楚国变法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汉字的魔力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超越《史记》、《汉书》

第一章 始皇帝的诞生

暗杀秦始皇未遂事件

战国秦昭王时期

天下统一

第二章 皇帝制的形成

皇皇上帝

度量衡、车轨、文字的统一

什么是泰山封禅

对外战争——与新天下的遭遇

焚书坑儒与不死仙药

秦始皇的地下帝国

第三章 秦楚汉的三国志

陈胜、吴广之乱

秦帝国的灭亡

楚汉战争

西楚霸王项羽

楚国崩溃

第四章 刘氏王朝的诞生

刘邦的汉帝国

汉王朝的首都圈建设与法制体系

对匈奴外交与高祖之死

吕太后政权

文帝的时代

从文帝到景帝

第五章 武帝的时期I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武帝与司马迁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追求神仙世界的古代帝王

武帝时期的历法与审判

第六章 武帝的时期Ⅱ 领土扩张

进入西域与匈奴战争

武帝的对外战略

儒教的时代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第七章 从后宫之窗见到的帝国行踪

汉帝国的中枢与后宫

中国古代的女性

从沉睡中苏醒的古代木简

出土文书所述

王莽篡夺汉王朝

新的政治、经济、外交

第八章 民众的世纪

记载王朝兴亡的史书

王莽政权的灭亡

光武帝刘秀的统治

金印与光武帝以后

匈奴与经营西域

王充的科学批判精神

第九章 自然灾害与内乱的世纪

水害、旱灾、虫灾、地震、疫病

官吏、字典与数学

东汉对西方的外交与罗马的使节

儒教与道教

黄巾之乱与五斗米道

豪族与乡里社会

刘氏王朝四百年的终结

结语 秦汉四百四十年的各位始皇帝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目录

推荐序 一部值得中国读者阅读的三国史

中文版自序

序章 华丽的乱世

第一章 夕阳西下的汉帝国

中国人的历史观

后汉时代

黄巾之乱

主角登场

第二章 群雄割据

走向霸权之路

天下大乱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第三章 三分天下

围绕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攻防

刘备平定益州及汉中攻防

曹操对孙权——合肥的攻防

荆州攻防

第四章 三帝鼎立

魏文帝与蜀昭烈帝

孙权的战略与野心

诸葛亮的南征北伐

第五章 三国的外交与情报战略

外交交涉

亡命、投降与情报干扰

魏吴蜀的少数民族问题

武将与军队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三帝国

蜀的衰亡与灭亡

魏国内乱、司马篡权

吴国内政与内讧

第七章 三教鼎立的时代

儒教的统一

道教的诞生

佛教的普及

第八章 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与小说——个性的文学

科学与医学

三国时代的都城

美术与工艺

纸与信息的作用

第九章 邪马台国及其周围的国际关系

朝贡与中国皇帝的正统性

倭使来访

终章 三国时代与现代东亚地区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司马氏时期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

胡汉双方的情结

汉族和胡族所产生的变化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苻坚的时代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汉族的变化与崔浩

太武帝与皇太子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北府、西府的斗争与通向南朝政权成立之路

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梁武帝的时代

元帝与江陵的陷落

陈朝的兴亡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孙吴与山越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非汉民族中国化的契机

何为蛮?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前期的各种制度

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个性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末的动乱

西魏和北周统治下的新动向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第九章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形成

倭国与邪马台国

谜一般的四世纪

倭五王时期

倭国与天下

第十章 中华世界的扩大与“新”世界秩序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关系

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形成的先驱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播

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序章 急剧动荡的东亚

第一章 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

隋朝的建立与文帝的开皇之治

隋朝中期的政治动向:遣隋使所见到的隋朝

炀帝的“暴政”与隋末的大动乱

第二章 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

唐代的政治世界

从唐朝起兵到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的光与影

武后与武周革命

盛唐时期的光与影

第三章 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

安史之乱始末

两税法与藩镇体制:通向财政国家之路

宦官专横与官僚的党争:门生天子的时代

流寇黄巢之乱[2]

第四章 律令制之下人们的生活

律令体制的构造与贵族制

律令制之下的官僚生活

村落中的日常生活

节假日及岁时文化

第五章 武后与唐代的女性

不稳定的皇后及皇太子地位:武后出现的背景

昂首阔步的女性:家庭与社会中的日常光景

花街柳巷的世界与男人们

《女则》与《女论语》

第六章 城市的发展与丝绸之路

长安、洛阳的景观及其生活

工商业的发展与商人及工匠

纵横于隋唐世界的西域人

第七章 隋唐国家的军事与兵制

府兵制及其展开:府兵兵士的世界

北衙禁军的建立及其展开

神策军与藩镇兵

第八章 圆仁的入唐求法之旅: 唐代后期社会一瞥

圆仁的旅程及目的

新罗人社会与山东、华北的农村

唐代的旅行、道路与旅行者:五台山之旅

会昌毁佛及其背景

毁佛风潮中的寺院——以法门寺、云居寺为例

第九章 东亚各国的动向

隋唐王朝与东亚诸国

突厥系的游牧国家:突厥与回鹘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三韩分立与隋唐的东亚政策

第十章 隋唐文化百态

唐诗

唐代文化与金银器

隋唐精神文化的一个侧面:历史编纂及其认识

末章 如何理解“唐宋变革”

理解隋唐历史的关键

“唐宋变革论”

结语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宋朝的诞生

从安禄山到黄巢

朱全忠抬头

华北王权的兴亡

革命的逻辑

最后的禅让

第二章 宫廷的运营

走向统一的趋势

确立各种制度

澶渊之盟与封禅

宰相群像

弊端百出与濮议

第三章 动乱的世纪

王安石上台

新法种种

党争

靖康之变

抗敌英雄岳飞

第四章 江南的安定

宋金和议与秦桧独裁

对决海陵王

繁华的临安

从孝宗到宁宗

史弥远时代与朱子学兴隆

第五章 宗教的本土化

“哲学”与“宗教”

宋朝以前的三教交涉

重兴儒教

发现淫祀邪教

教义的心性化与葬送仪礼的规范化

第六章 士大夫的精神

先忧后乐

发现天理

宗族形成运动

科举的作用

名公与豪强

第七章 技术的革新

印刷出版

医、药、食

农耕法与交通

天文地理

军事与建筑

第八章 文化的新潮流

吃茶与陶瓷

金石与名物

书画

文学

文化娱乐

第九章 平民的生活

税制与阶层分化

农民抒怀

货币经济

市镇的勃兴

大贸易港——广州、泉州、明州

第十章 中华的骄傲

与“外国”的交流

与日本的关系

与蒙古的冲突

襄阳攻防与临安开城

宋代的印象

结语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

目录

推荐序 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前言 世界史中的中国史

第一章 巨大变革的前奏

起始发生在何时

安禄山的光与影

欧亚大陆中的“安史之乱”

走向分权化的漫长时期

第二章 走向契丹帝国之路

看不见的一条越海之线

奔向帝国的助跑

契丹与沙陀

成为真正的掌权者

阿保机与李存勖

第三章 走向南北共存的时代

两轮升起的朝日

南北并立的模式

东丹王的传说

契丹帝国的抱负

第四章 访问已消失的契丹帝国 ——眺望历史和现在

穿越千年的时空

辛苦与乐趣

旅途中的思索:中国还好吧

两幅英雄的画像

给人冲击的皇帝陵

契丹与桃花石、契丹与蒙古

第五章 亚洲东方的多国体系

西夏与李元昊

女真族的联盟大金国

第六章 在欧亚大陆超地域帝国蒙古的统治下

蒙古的出现

走向史上最大的陆上帝国

陆海超地域帝国

结语 通向全球化时代之门

附录

体制化的国家经营

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被海洋环绕的两大帝国

第一章 事情的时间、空间

海与交易

东欧亚空间

向欧亚舞台的跳跃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纪Ⅰ

元朝的弱点

乞丐与富商

义塾里的先生们

礼之帝国

第三章 海陆相克——十四世纪Ⅱ

历史的分水岭——十四世纪

帝国的变化

帝国与移民传说

第四章 海与陆的交易者——十五世纪

从马和到郑和

浮在海上的帝国

苏木围绕的海世界

盐所支撑的帝国

第五章 商业的时代——十六世纪Ⅰ

新安商人的关系网

中国的海商与日本

冒险商人与传教士

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变容——十六世纪Ⅱ

地域社会的形成

士农工商的瓦解

从海禁到互市

第七章 王朝交替——十七世纪

自取灭亡之明朝那些事

毛皮与帝国

海域世界的末日

与异文化的接触

第八章 产业时代——十八世纪Ⅰ

盛世时代

商人与产业

互市体制的开展

第九章 传统中国的形成——十八世纪Ⅱ

皇帝与帝国

官员与行政

货币与粮食

第十章 环球中的中国——十九世纪

南海海盗

鸦片与军舰

蜕变的社会

尾声 妈祖与明清的历史

中文版后记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序章

南来之风

第一章 “南来之风”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起义与攻占南京

地上天国的现实与湘军的登场

天京事变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的灭亡

第二章 动荡的中华世界 ——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洋务派的登场与近代化产业

“中体西用”论的理想与现实

“边境危机”与中法战争

围绕琉球与朝鲜李朝的日清关系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三章 民族主义的诞生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列强瓜分中国与变法派的登场

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

反基督教事件和义和团的出现

北京的义和团与清朝、列强

另一个义和团:中国人移民问题与抵制美货运动

第四章 大清帝国的黄昏 ——末代皇帝与辛亥革命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和日俄战争

孙文的出现和日本

革命派的成长与中国同盟会

寻求救国之路

清帝国的黄昏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民国”的考验 ——袁世凯政权与日本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

护国运动和军阀混战拉开帷幕

第六章 青年的季节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鲁迅和文学革命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接纳马克思主义和成立中国共产党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

华盛顿体制与孙中山的革命方针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蒋介石

《无花的蔷薇》与北伐开始

北伐战争与湖南农民运动

四一二政变与国共合作破裂

第八章 内忧与外患之中 ——南京国民政府与九一八事变

重兴北伐与出兵山东

北伐成功与南京国民政府

毛泽东的山区革命和围剿

九一八事变和末代皇帝

第九章 筑起抗日长城 ——“满洲国”与长征、西安事变

“满洲国”的成立与现实

安内攘外与长征的开始

高涨的抗日情绪

西安事变与张学良

第十章 边境的街道和人们 ——香港、台湾和上海

异文化的窗口香港和上海

台湾与日本型近代的走向

大革命时期的上海与香港

尾声·鲁迅的遗言与日本人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累计评论(103条) 6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