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第一章 相声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相声的起源
第二节 相声和“俳优”的关系
一、以讥讽和劝谏为主要表现形式
二、以娱乐为形式
三、以语言为手段
第三节 相声和“参军戏”的渊源
第四节 相声和笑话的渊源
第五节 建立行业
第二章 相声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行话
第二节 相声术语
一、贯口
二、柳活、腿活
三、倒口
四、三翻四抖
第三节 相声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单口相声
二、对口相声
三、群口相声
第四节 相声的结构
一、垫话
二、瓢把儿
三、活儿(也叫正活或活身儿)
四、底
第五节 “包袱”种类
一、单包袱
二、重包袱
三、连环包袱
四、构成包袱的艺术手法
第三章 相声的语言特色和表演特色
第一节 口语化
第二节 节奏感
第三节 幽默性
第四节 相声的表演特色
一、说
二、学
三、逗
四、唱
第四章 新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相声改进小组成立
第二节 相声的普及
第三节 新型讽刺相声的诞生
第四节 五六十年代的相声
第五节 相声再奏“明春曲”
第五章 相声发展的“地方化”
第一节 台湾相声简介
第二节 粤语相声
第三节 相声大赛
一、首次女子相声大赛
二、首届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
第六章 相声在海外
第一节 新加坡相声的发展
第二节 马来西亚相声50年
第三节 缅甸的相声
第七章 相声名家简介
第一节 师承关系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名家简介
一、朱绍文(1829—1903)
二、焦德海(1878—1935)
三、刘德智(?—1952)
四、常连安(1899—1966)
五、于俊波(1899—195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27年间部分名家简介
一、张杰尧(1893—1971)
二、张寿臣(1899—1970)
三、李寿增(1902—1968)
四、朱相臣(1908—1973)
五、王长友(1912—1984)
六、马三立(1914—2003)
七、赵佩茹(1914—1973)
八、刘宝瑞(1915—1968)
九、王凤山(1915—1992)
十、侯宝林(1917—1993)
十一、侯跃文(1948—2007)
十二、郭全宝(1921—2004)
十三、高凤山(1921—1993)
十四、王世臣(1922—2001)
十五、高英培(1928—2002)
十六、常宝华(1930—)
十七、于世德(1932—1986)
十八、唐杰忠(1932—)
十九、赵世忠(1933—)
二十、姜宝林(1938—)
二十一、赵振铎(1936—1996)
二十二、李文华(1927—)
二十三、马季(1934—2006)
第四节 新时期部分名家简介
一、杨振华
二、丁广泉
三、笑林
四、李增瑞
五、石富宽
六、李立山
七、牛群
八、姜昆
九、奇志
十、师胜杰
十一、赵炎
十二、李金斗
十三、马云路
十四、冯巩
十五、刘伟
十六、唐爱国
十七、戴志诚
十八、大兵
十九、郭德纲
第五节 相声作家简介
一、何迟
二、夏雨田
三、王鸣录
四、廉春明
五、殷文硕
六、梁左
第八章 相声名作欣赏
第一节 传统相声
一、《口吐莲花》
二、《大保镖》
三、《扒马褂》
四、《关公战秦琼》
五、《画扇面儿》
第二节 建国初期相声
一、《钓鱼》
二、《买猴》
三、《夜行记》
第三节 新时期相声
一、《如此照相》
二、《五官争功》
三、《虎口遐想》
四、《纠纷》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