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中西方科学与人文学间的杂糅与张力 从“科玄论战”以及梁启超和李约瑟的学术观出发,梳理百年来科学与人文学之间的对立而又纠缠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研究方法上与机构上的趋同与分异,探究当前的研究路径如何向全球化视野迈。 探索科学史研究的新机遇 聚焦知识生产过程中物质性,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批判地反思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在一个概念框架内运作”的思想,强调偶然性、意外性、关联性作为知识生长的意义,也让包罗万象的“物质”成为历史程中的主体之一,借助新的工具、新的资料源,并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对科学技术变迁形成新的理解,带来新的研究路径。
售 价:¥
纸质售价:¥24.90购买纸书
6.6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封面页
书名页
“中西讲坛丛书”总序
第一讲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
李约瑟、梁启超与考古学
如何将“物质趋向”置入这一学术景观当中
考古学
第二讲 人文学中的科学数据与文本资料:关于气候与元代灾害的历史研究
历史学语境下的地方志灾害记录——基于大数据的历史文本分析
关注力生态与地方志
数字化的地方志资料与LoGaRT
关注力的分布生态与灾害记载
200年之久:地方志与时间线
地方志: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知变迁的途径
第三讲 生命科学史中的物质性和模式实验材料
第四讲 晚明时期的“物”与“造物”:关于宋应星和黄成论工艺知识的比较研究
晚明时期的万物
记录工艺技能
《髹饰录》的编排原则与漆器生产
《天工开物》,工艺之序
探究生产和物事
第五讲 知识的工具:20世纪科学和医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第六讲 动物、知识与历史叙述的朝代框架:以元明过渡之际的蚕业技术文献为例
某一朝代的知识与更迭周期
蚕的生命:动物与认知改变
关于物质性的几点结论
第七讲 文书柜上的大象:论所有权与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框架:什么可以被拥有
所有权的对象及其研究:描述作为获知,描述作为占据/拥有的指征
做决定即为物权主张
不是结论的结论
第八讲 科学与环境监管法规:未充分利用的致癌物检测的物质性基础设施
评议 对于科学的历史回顾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