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太极升降论治疗脾胃病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5.60购买纸书

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李军祥,毛堂友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3-01

字       数:21.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脾胃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不乏疑难病,同时脾胃病治疗是中医学的优势特色,历来中医学重视脾胃,注重脾胃调养在治病、养生中的重要地位。著者师从中医名家董建华院士,在传承其治疗脾胃病的主要学术思想“通降论”的基础上,临证三十余年,创新发展,提出“太极升降论”,将周易太极思维与中医升降理论相融合,构建了脾胃病辨治思维体系。本书面向广大从事中医脾胃专业的临床医师和医学生,对提高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共五章内容,第一章脾胃学说概论,简述中医对脾胃生理病理特的认识,以及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与历史演变。第二章总结董建华院士脾胃病论治的学术思想精要,董老“通降论”是本书传承的来源与根基。第三章系统论述太极升降论,从脏腑、三焦、卫气营血、五运六气等多角度阐述太极升降论的核心思想。第四章太极升降论治脾胃病的各论,以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为纲,结合临床病案,论述太极升降论在具体疾病的运用体会。第五章临证心悟,为著者临床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用药经验等方面的总结。 本书从理论到临床,充分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著者传承发展董建华院士学术思想和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br/>【作者】<br/>李军祥,男,1964年12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报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王 序

杨 序

前 言

第一章 脾胃学说概论

第一节 脾胃的解剖

第二节 脾胃的生理功能

一、脾的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主统血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一)胃主受纳

(二)胃主通降

三、脾与胃的功能联系

第三节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一、脾胃病的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

(三)饮食

(四)劳逸

(五)其他因素

二、脾胃病的病机

(一)邪正虚实

(二)脏腑功能失调

(三)阴阳失调

(四)升降失常

(五)气血津液失常

第四节 脾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

一、论脾升与胃降

二、论脾燥与胃润

三、论脾化与胃纳

四、论脾气与胃气

五、论脾湿与胃热

六、论脾虚与胃实

七、论脾阳与胃阳

八、论脾阴与胃阴

第五节 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及历史演变

一、源于《黄帝内经》

二、孕育于仲景

三、形成于金元

四、发展于明清

第二章 董建华脾胃病学术思想述微

第一节 通降论

一、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

二、胃的病理特点重点在一个“滞”字

三、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四、通降十法

(一)理气通降法

(二)化瘀通络法

(三)通腑泄热法

(四)降胃导滞法

(五)滋阴通降法

(六)辛甘通阳法

(七)升清降浊法

(八)辛开苦降法

(九)平肝降逆法

(十)散寒通阳

第二节 气血论

一、调气以和血

二、调血以和气

三、补气以温中

四、和血以养阴

第三节 心身论

一、理论基础

(一)七情内伤的情志致病观

(二)形神相随的心身一体观

(三)移情易性的心身同治观

二、董建华“心身同调”理论的核心

(一)脾升胃降,中焦气机顺畅

(二)肝气宣达,脾胃升降和顺

(三)疏调肝木,调整脾胃气机

第三章 太极升降论

第一节 《周易》与中医

一、《周易》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二、古代医家对医易结合的认识

三、易理与医理

(一)太极易理与医之阴阳

(二)易之大象与医之藏象

(三)易卦与组方

(四)《周易》太极思维的整体观、动静观、平衡观

第二节 升降理论源流

一、升降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

二、《伤寒杂病论》升降学说

三、唐宋时期的升降学说

四、宋金元易水学派的升降学说

五、明清时期的升降学说

六、近现代医家对升降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经典中的调节脾胃升降理论

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调寒热复脾胃升降理论

(一)栀子干姜汤

(二)半夏泻心汤

(三)附子泻心汤

(四)生姜泻心汤

(五)甘草泻心汤

(六)黄连汤

(七)乌梅丸

(八)麻黄升麻汤

(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十)大黄附子汤

二、李东垣《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法恢复脾胃升降理论

(一)论百病究因脾胃

(二)述病机新立阴火

(三)制新法用药有度

(四)培中元将息有法

(五)思考与体会

三、黄元御《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理论调节脾胃升降理论

(一)中土枢轴,源于“天人合一”

(二)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三)注重阳气,突出左路升发

(四)培护中气,斡旋气机升降

四、吴鞠通《温病条辨》等清利湿热法调节脾胃升降理论

(一)脾胃的生理病理

(二)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三)脾胃湿热证的分型治疗

(四)湿热证用药体会

(五)湿热证治疗禁忌

第四节 太极升降论的核心内涵

一、整体思想

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三、人体气机是肝、脾、肾左升,心、肺、胃右降

(一)脾胃与肝的气机升降

(二)脾胃与肺的气机升降

(三)脾胃与心的气机升降

(四)脾胃与大肠的气机升降

(五)脾胃亏虚与阴火的气机升降

四、心火与肾水互济,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

五、胆是三阳开阖枢之枢,是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平衡的关键

(一)脾胃与胆的生理关系

(二)脾胃与胆的病理联系

六、应用举隅

七、思考体会

第四章 运用太极升降论诊治脾胃病

第一节 胃食管反流病

一、病因病机

(一)湿热中阻,胃气不降,携酸上逆

(二)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水湿内生

二、治则治法

(一)清热化湿,和胃降逆

(二)健脾温中,升阳除湿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抑酸为治标之法

(二)腑病以通降为顺

(三)守衡是至上之道

第二节 慢性胃炎

一、病因病机

(一)脾胃湿热,胃气不降

(二)脾胃虚弱,清阳不升

(三)寒热错杂,升降失调

二、治则治法

(一)清热化湿,苦泄以通降

(二)健脾和胃,辛温以升清

(三)缓中补虚,甘温以和中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一)黄芪建中汤案

(二)连朴饮案

(三)半夏泻心汤案

五、临证备要

(一)恢复气机升降是治疗根本

(二)平调中焦寒热是主要策略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病机

(一)肝、脾、肾失调,清阳不升,不荣则痛

(二)肺、胃、胆不协,浊阴不降,不通则痛

(三)久病入络,瘀血成疴

二、治则治法

(一)重视肝、脾、肾,温阳以升清

(二)调理肺、胃、心,苦泄以通降

(三)化瘀生新,活血止痛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一)建中暖肝汤案

(二)柴芩温胆汤案

五、临证备要

(一)脾升胃降是治疗根本

(二)五脏同调,助恢复中焦气机

第四节 胃息肉

一、病因病机

(一)清阳不升,“阳化气”不足

(二)浊阴不降,“阴成形”太过

二、治则治法

(一)补脾胃,升清阳

(二)化痰瘀,泻阴火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助阳气,重视脾与肾

(二)消阴翳,不忘痰与瘀

第五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病因病机

(一)肝郁化火,胃逆不降

(二)中焦虚寒,清阳不升

二、治则治法

(一)疏肝泻热,平胃降逆

(二)健脾温中,升清降浊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胃以降为和

(二)调肝以和胃

(三)制酸、化痰药物的运用

第六节 上消化道出血

一、病因病机

(一)胃火上逆,迫血妄行

(二)脾胃虚寒,气不摄血

二、治则治法

(一)清热泻火,降逆止血

(二)温阳益气,升清止血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一)泻心汤案

(二)黄土汤案

五、临证备要

(一)血证先别阴阳

(二)止血须不留瘀

第七节 肠易激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一)肝郁脾虚,清阳不升

(二)寒湿内阻,浊气不降

二、治则治法

(一)疏肝健脾,升阳止泻

(二)散寒除湿,降浊安肠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肝脾同治

(二)重视升阳

(三)慎用固涩

第八节 功能性便秘

一、病因病机

(一)脾肾不足,清气不升

(二)津亏肠燥,腑气不降

二、治则治法

(一)健脾补肾,温阳升清

(二)滋阴润肠,降气通腑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补虚为主,通运为辅

(二)重视全身气机的升降

(三)慎用蒽醌类药物

第九节 溃疡性结肠炎

一、病因病机

(一)脾肾阳虚,清气不升

(二)湿热内生,浊气不降

二、治则治法

(一)健脾补肾,温阳升清

(二)清肠化湿,通腑降浊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一)清肠温中方案

(二)新乌梅丸案

五、临证备要

(一)调寒热以复升降

(二)补脾肾以固本源

(三)常监测以防癌变

第十节 克罗恩病

一、病因病机

(一)清气不升,责之脾肾

(二)浊气不降,因于湿热瘀毒

二、治则治法

(一)健脾补肾、温补阳气以升清

(二)清热化湿、化瘀解毒以降浊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扶正为主

(二)祛邪为辅

(三)升降为本

第十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一、病因病机

(一)脾虚肝郁,清气不升

(二)痰热瘀阻,浊阴不降

二、治则治法

(一)健脾疏肝,升阳化气

(二)化痰清热,活血降浊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肝脾同调

(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三)重视健康宣教

第十二节 肝硬化

一、病因病机

(一)湿热内生,浊阴不降

(二)肝郁脾虚,清阳不升

二、治则治法

(一)祛湿清热,通腑以降浊

(二)健脾疏肝,升阳以化湿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调肝脾以升清,降胆胃以泄浊

(二)注意活血化瘀类药物的配合

(三)定期监测,久病防变

第十三节 肝硬化腹水

一、病因病机

(一)清气不升,责之脾肾阳虚

(二)浊阴不降,因于水瘀互结

二、治则治法

(一)健脾补肾,温阳升清

(二)化瘀利水,利导降浊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肝、脾、肾同治

(二)气、血、水同调

(三)活血药物的使用需谨慎

第十四节 胆囊炎

一、病因病机

(一)胆腑郁热,通降失调

(二)肝脾失调,清阳不升

二、治则治法

(一)清热利胆,通腑降浊

(二)疏肝健脾,升阳除湿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以通为补

(二)胆胃同治

第十五节 胆石症

一、病因病机

(一)胆腑郁热,浊气不降,胆道堵塞

(二)寒湿瘀血,清阳不升,积聚为石

二、治则治法

(一)利胆泄热,通腑降浊

(二)散寒化瘀,升阳祛湿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泄热通腑,当先调畅气机

(二)顾护脾胃,贯彻始终

(三)注重虚实转换

第十六节 胰腺炎

一、病因病机

(一)脾阳不足,清气不升

(二)痰瘀内阻,浊气不降

二、治则治法

(一)温中补虚,健脾升清

(二)化痰祛瘀,行气降浊

三、方药经验

(一)验方介绍

(二)药味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证备要

(一)温补为主,祛邪为辅

(二)缓急止痛,重在柔肝

第五章 脾胃病药论

第一节 论对药

1.黄连、吴茱萸

2.黄连、炮姜

3.枳壳、大腹皮

4.蒲公英、鸡内金

5.木香、苦参

6.青蒿、黄芩

7.百合、乌药

8.蚕沙、皂角刺

第二节 论角药

1.海螵蛸、浙贝母、蒲公英

2.枳实、瓜蒌、酒大黄

3.旋覆花、代赭石、檀香

4.浙贝母、蒲公英、龙胆草

5.黄连、黄柏、炮姜

6.地榆炭、槐花炭、荆芥炭

7.黄柏、苍术、川牛膝

8.青黛、苦参、三七

9.三七、白及、地榆炭

10.败酱草、炒薏苡仁、肉桂

11.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12.泽兰、益母草、车前子

13.茵陈、栀子、虎杖

14.青蒿、地骨皮、川牛膝

15.牡丹皮、栀子、黄芩

16.桃仁、牡丹皮、赤芍

17.旋覆花、郁金、威灵仙

18.苏梗、香附、陈皮

19.百合、乌药、小茴香

20.乌药、小茴香、桂枝

21.皂角刺、晚蚕沙、广藿香

22.杜仲、川断、牛膝

23.淫羊藿、仙茅、巴戟天

24.柴胡、黄芩、法半夏

25.黄芪、桂枝、白芍

26.当归、生姜、桂枝

27.木香、砂仁、炒扁豆

28.炒白术、茯苓、通草

29.枳实、白术、威灵仙

30.川楝子、延胡索、徐长卿

31.炙甘草、大枣、浮小麦

32.刺五加、贯叶金丝桃、预知子

33.丹参、酸枣仁、夜交藤

34.生龙骨、生牡蛎、琥珀

35.丹参、夜交藤、炒枣仁

36.桂枝、炙甘草、生牡蛎

第三节 论串药

1.黄连、吴茱萸、浙贝母、蒲公英

2.木香、黄连、炒白术、炒白芍

3.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4.半夏、黄芩、黄连、干姜

5.金钱草、海金沙、广郁金、鸡内金

6.苦参、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

7.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

8.枳实、全瓜蒌、酒大黄、芒硝

9.川楝子、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10.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

11.莪术、苦参、郁金、鳖甲

12.紫苏叶、厚朴、法半夏、茯苓

13.桔梗、生甘草、玄参、麦冬

14.绞股蓝、郁金、白芥子、虎杖

15.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煅牡蛎

16.肉苁蓉、当归、火麻仁、威灵仙

17.丹参、三七、莪术、蛇舌草

18.西洋参、生地黄、玄参、麦冬

19.黄连、厚朴、半夏、石菖蒲

20.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焦槟榔

21.荔枝核、川楝子、木香、小茴香

22.炒白术、炒白芍、陈皮、蝉蜕

23.桂枝、白术、茯苓、泽泻

24.旋覆花、赭石、党参、半夏

25.肉豆蔻、肉桂、木香、诃子

26.乌梅、黄连、黄柏、附子

27.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28.青蒿、黄芩、青黛、竹茹

29.羌活、独活、川牛膝、桑枝

30.海桐皮、姜黄、川牛膝、桑枝

31.黄柏、苍术、厚朴、半夏

32.黄连、白芍、当归、阿胶

第六章 临证心法

第一节 “调脾十四法”治疗脾胃病

一、调脾十四法

(一)补脾气

(二)养脾血

(三)滋脾阴

(四)温脾阳

(五)消脾积

(六)燥脾湿

(七)渗脾湿

(八)醒脾困

(九)化脾痰

(十)利脾水

(十一)理脾滞

(十二)统脾血

(十三)升脾气

(十四)泻脾热

二、验案举隅

验案1

验案2

三、思考与体会

第二节 “调肝十六法”治疗脾胃病

一、肝病辨证要点

二、调肝十六法

(一)疏肝

(二)散肝

(三)泄肝

(四)抑肝

(五)清肝

(六)泻肝

(七)化肝

(八)镇肝

(九)息肝

(十)搜肝

(十一)平肝

(十二)缓肝

(十三)暖肝

(十四)敛肝

(十五)补肝

(十六)养肝

三、思考与体会

第三节 “调胆七法”治疗脾胃病

一、调理枢机,疏达经气

二、清热利胆,和胃降逆

三、清胆利湿,运转枢机

四、清胆化痰,镇惊安神

五、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六、泄胆暖脾,和解枢机

七、开通少阳,清上温下

八、思考与体会

第四节 “调心九法”治疗脾胃病

一、心与脾胃的关系

(一)脾胃经络与心的关系

(二)心与脾胃生理相关

(三)心与脾胃病理联系

二、从心论治脾胃病

(一)补心气

(二)振心阳

(三)降水逆

(四)养心血

(五)清心营

(六)宁心神

(七)除心热

(八)滋心阴

(九)降阴火

三、思考与体会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