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徐明涟老中医学术经验辑要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9.20购买纸书

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徐向青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2-20

字       数:12.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徐明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内科学会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神经科常见病如头痛、眩晕、脑血管病、神经症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一些疑难病症如重症肌无力、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症、格林巴利综合症有独到的见解,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本书即为徐明涟老中医学术经验辑要。全书从从医历程、学术思想大要、专病论治及医案精选等方面介绍。专病论治主要介绍神经内科疾病,包括中风、眩晕、头痛、失眠、痿证、颤证、痉证、癫痫、周围神经病等,同时涉及内科杂病。<br/>【作者】<br/>徐向青,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脑病三科(脑血管病科)主任,卒中中心副主任。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脑功能与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出版著作两部,发表论文50余篇,5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重研发计划等。获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1项。<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徐明涟老中医学术经验辑要》编委会

编写说明

第一章 从医历程

一、出身寒门,身强志坚

二、初入杏林,师从名医

三、扎根东营,精勤不倦

四、名医渐成,耕耘杏坛

五、薪火传承,桃李不言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勤求古训,精勤不倦

一、对《黄帝内经》的认识

1.对养生的认识

2.对五运六气的认识

二、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

1.伤寒研究一定要与临床相结合

2.提倡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要重视医案,还要师古创新

三、对金元四大家的认识

1.刘完素

2.张从正

3.李杲

4.朱震亨

四、对《景岳全书》的认识

1.疾病治疗

2.用药特点

第二节 传承创新,行稳致远

一、未病先防,法于阴阳

二、重视脾肾,以和为贵

三、治痿非独取阳明

四、镇痛重在风火

五、失眠需辨脏腑

六、眩晕当辨虚实

七、擅长病位辨证,善用引经药

第三章 专病论治

第一节 中 风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积损伤正

2.情志失宜

3.饮食不节

(二)病机

三、中医诊断

(一)主症

(二)次症

(三)起病方式

(四)发病年龄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息风平肝潜阳

2.息风化痰活血

3.通腑清化痰热

4.补气活血通络

5.滋阴潜阳息风

(二)用药特点

1.组方思路

2.药物分析

五、医案举隅

第二节 眩 晕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体虚气弱

4.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二)病机

1.因“风”致眩

2.因“痰”致眩

3.因“火”致眩

4.因“瘀”致眩

5.因“虚”致眩

6.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用药特点

1.痰湿中阻,上蒙清窍

2.肝阳上亢,上扰脑窍

3.热盛动风,邪闭清窍

4.气血亏虚,脑窍失养

5.肝肾不足,髓海失养

6.瘀血阻窍,气血不畅

五、医案举隅

第三节 头 痛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2.内伤七情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后天不固及饮食劳倦

5.头部外伤

(二)病机

1.从六经论治头痛

2.从外感内伤论治头痛

3.从风火论治头痛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分经论治头痛

2.从外感内伤论治头痛

3.从风火论治头痛

(二)用药特点

1.疏风清火,通络止痛

2.久痛入络,重在活血

3.移花接木,四妙为妙

五、医案举隅

第四节 失 眠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劳逸失调

3.情志失常

4.病后体虚,禀赋不足

(二)病机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用药特点

1.阴虚肝郁证

2.心脾两虚证

3.肾精亏虚证

4.阴虚火旺证

5.热扰心神证

五、医案举隅

第五节 痿 证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湿邪浸淫

3.饮食劳倦

4.情志内伤

5.久病房劳

(二)病机

1.脾气亏虚,病之根本

2.脾胃虚损,五脏相关

3.湿邪为患,内外合邪

4.脾虚湿胜,病机关键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治痿不独取阳明,亦当取太阴

2.益气健脾,兼顾他脏

3.祛湿为要

(二)用药特点

1.常用方药

2.药物分析

3.组方特点

五、医案举隅

第六节 颤 证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减退

2.外感六淫

3.情志内伤

4.饮食劳倦

(二)病机

1.肝肾阴虚

2.肝热生风

3.气血亏虚

4.痰浊内停

5.瘀血阻络

6.肾阳虚衰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以补肝血、清肝热为主

2.肝肾同补,兼顾他脏

(二)用药特点

1.常用方药

2.药物分析

3.组方特点

五、医案举隅

第七节 痉 证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久病过劳

3.误治或失治

(二)病机

1.外邪侵袭,邪壅经络

2.热甚发痉,筋脉失养

3.久病失养,痰瘀内阻

4.误汗误下,阴血亏损

5.气血内虚,脾失健运

6.阳气虚损,水湿内停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从肝论治

2.急则柔肝,缓则益损

3.治分虚实

4.温阳祛湿法的应用

(二)用药特点

1.常用方药

2.药物分析

五、医案举隅

第八节 痫 证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外感六淫

3.先天禀赋不足

4.脑部外伤

5.饮食不节

(二)病机

1.痰浊蒙窍

2.风火内扰

3.脏器亏虚

4.瘀血阻窍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豁痰开窍

2.平肝息风

3.活血通络

4.补益心脾

(二)用药特点

1.常用方药

2.药物分析

五、医案举隅

第九节 麻 木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劳倦,思虑过度

2.痰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

(二)病机

1.气血亏虚

2.肝肾亏虚

3.风痰瘀阻

三、中医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补气养血,兼以活血

2.滋补肝肾,兼以温阳

3.祛风化痰,佐以通络

(二)用药特点

1.常用方药

2.药物分析

3.组方特点

五、医案举隅

第十节 内科杂病

一、学术思想特点

1.宗脾胃补土学派,重视脾胃功能,擅长调顺脾胃之性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善用经方,剂型灵活

二、内科杂病辨治经验举隅

(一)脾胃系病证

1.病因病机

2.治则治法

3.医案举隅

(二)肺系病证

1.病因病机

2.治则治法

3.医案举隅

(三)脑系病证

1.病因病机

2.治则治法

3.医案举隅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