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电子书

沙培德的专著《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英文版问世后,随即在海内外中国史学界取得广泛关注,罗威廉、柯娇燕、科大卫、王国斌等知名学者,以及慕唯仁等中青年学者纷纷撰写书评。其中虽有商榷与建议,但更多的是肯定与推崇。而且对于学术日益专精化的今天来说,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历史研究者精读并撰写书评,这本身确实颇能说明该书的影响力。

售       价:¥

纸质售价:¥44.00购买纸书

2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美]沙培德,译者 刘 芳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01

字       数:41.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娴熟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阐释“公民”“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话题亦能有所启发。 方法论上,本书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置于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对帝国主义反应的大背景之下,勾勒出激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清晰脉络,提供了一种对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有益探索。<br/>【推荐语】<br/>沙培德的专著《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英文版问世后,随即在海内外中国史学界取得广泛关注,罗威廉、柯娇燕、科大卫、王国斌等知名学者,以及慕唯仁等中青年学者纷纷撰写书评。其中虽有商榷与建议,但更多的是肯定与推崇。而且对于学术日益专精化的今天来说,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历史研究者精读并撰写书评,这本身确实颇能说明该书的影响力。 沙培德关于近代中国转型问题的研究很独到,他为研究者们熟知的文本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他对人物思想的解读“总是具有原创性并令人耳目一新的”(罗威廉语)。<br/>【作者】<br/>沙培德(Peter Zarrow)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比较政治与政治史,对中国近代革命史、晚清至民国的知识与政治转型等问题有专精研究,在海内外中国史学界有广泛影响。著有《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等。 刘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历史学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中美关系史。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两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美国政府与庚子事变研究(1899—1901)》等。<br/>
目录展开

译序

致谢

引言

“帝国之后”

清朝君主制

清末背景

第一章 康有为的权力哲学与戊戌变法

圣人康有为

皇帝:权力与制约

中国改良主义者想象中的明治天皇

国家的今文经愿景

第二章 梁启超与公民国家

关于帝国的必要性

梁启超、明治日本及其他

政治秩序中的公与私

第三章 “主权”与被翻译的国家

运动中的主权国家

国家职能

梁启超:走向国家主义

无约束的国家主义

第四章 渐弱的保守声音

儒家改良主义

湖南人的反应:生活在三种联结中

作为个人的政治

第五章 身份、历史与革命

种族科学

种族意识与革命

创伤与复仇

历史化身份,创造国粹(1)

历史化身份,创造民粹(2)

第六章 光复与革命

共和主义、自由、自治

作为个人的政治

权利、公民权、社会主义

第七章 中华民国成立

共和主义的仪式:“双十”

共和主义的仪式:国旗和国歌

袁世凯与共和国仪式

第八章 末代皇帝

立宪王朝

儒家思想与共和主义

新文化插曲

将故宫收归国有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