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电子书

从春秋到现代,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本书所诠释的儒家核心概念“仁”为例: 孔子仁学在逻辑上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性论层面,“仁者安仁”命题的建构意味着孔子开始将仁学建基于人性论基础之上,“仁”具有先在性、超越性特点,由此被上升为一种哲学观念。在孔子去世之后,先秦儒家仁学呈现出3条发展路径:一是以曾子为代表的工夫论路径;二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心性本体论路径;三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政治哲学路径。董仲舒界定“仁”是“爱人类”,程明道首次提出“仁体”,王阳明继而从“良知本心”释“仁”。“心”是集合概念,可涵摄“仁”“义”“理”3个观念:从“全体恻怛”情感而言,“心”是“仁”;从强烈实现自我的道德驱动力而言,“心”是“义”;从事物之“条理”而言,“心” 是“理”。儒家仁学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哲学特点。

售       价:¥

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3

作       者:曾振宇 等

出  版  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01

字       数:126.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评述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全书共22章,150万字,由20多位儒学研究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历代思想家的儒学和民间信仰层面的儒教这两个层次着手,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融汇成一条思想长河,脉络清晰地诠释儒家的“仁、义、礼、智、诚信、孝、友、耻、勇、心、恕、乐、天理、良知、性情、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本书的出版阐明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从孔子开始,立足于为天下立法高度,为天下建构了人间秩序,建构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构了“天下”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目录展开

第一章 仁

第一节 “仁”的起源

第二节 孔、孟、荀论“仁”

第三节 汉唐儒家论“仁”

第四节 张载、二程、朱熹论“仁”

第五节 “仁”的丰富内涵

第六节 仁爱的现代传承与普遍价值

第二章 义

第一节 “义”的起源及其早期含义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义”

第三节 汉唐儒家论“义”

第四节 宋代儒者论“义”

第五节 明清儒家论“义”

第六节 “义”观念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之道

第三章 礼

第一节 礼:礼从哪里来

第二节 五礼: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石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礼”:孔、孟、荀对“礼”的讨论

第四节 董仲舒论“礼”:礼是人伦社会道德的综合

第五节 程朱之礼:程颢、程颐、朱熹论“礼”

第六节 法律与礼:礼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七节 礼在当代:儒家礼文化的现实价值

第四章 智

第一节 “智”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论语》的“智”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三节 “四端”、“四德”与“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第四节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适权明智思想发微

第五节 “智藏仁义礼”:朱熹的智藏观

第六节 智德与良知: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中的“自知”和“体认”向度

第七节 传统儒家智德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第五章 诚信

第一节 诚信是道德之基: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

第二节 诚信乃立国之本:汉唐时代的诚信言行

第三节 “学者不可以不诚”:宋明理学视野中的诚信思想

第四节 “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明清商帮的诚信伦理

第五节 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与转化发展

第六章 孝

第一节 “立爱自亲始”:孔子儒家“孝”观念的发生与演变

第二节 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

第三节 儒家孝论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第四节 儒家孝道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

第七章 友

第一节 “友”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以友辅仁”:《论语》的“友”观念

第三节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简》与孟子的友朋观

第四节 君臣“同治天下”与以“敬”为主:二程的“友”观念

第五节 儒家“友”观念与其现代价值

第八章 耻

第一节 “耻”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知耻伦理:《论语》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第三节 “羞恶之心,义之端”:孟子羞耻观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四节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第五节 汉代儒家论士大夫的廉耻之节

第六节 “北宋四子”对先秦两汉儒家“耻”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第七节 传统儒家“耻”观念的现代价值

第九章 勇

第一节 儒家“勇”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勇而无义为乱:先秦儒家对“勇”观念的建构

第三节 轻死重义:汉儒对“勇”观念的论述

第四节 以理约勇:理学视域下的“勇”观念

第五节 自拔之勇:心学视域下的“勇”观念

第六节 儒家“勇”观念与现代生活

第十章 心

第一节 “心”的起源

第二节 以“性”释“心”:先秦儒家的心灵观

第三节 有无之辨:汉魏儒家的心灵哲学

第四节 天地之心:宋代理学家的心灵哲学

第五节 “心”即“理”:陆王学派之心学

第六节 心学史的逻辑

第十一章 恕

第一节 责己与爱人:儒家“恕”思想的基本指向

第二节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二程对“恕”思想的新开拓

第三节 “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朱子对“恕”思想的体系化论述

第四节 “内外敬恕,天理周流”:陈淳对“恕”思想的理学定位与总结

第五节 科学方法——20世纪前半期“恕”思想新诠

第六节 “主体性霸权”?——“恕”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十二章 乐

第一节 “乐”的起源与含义

第二节 德性即乐:先秦儒家之乐

第三节 道中之乐:宋代理学家“循理”而乐

第四节 乐即心:明代心学家的心灵之乐

第五节 “乐”观念的发展与现代转换

第十三章 天理

第一节 “天理”思想探源

第二节 宋代儒家的天理观

第三节 明清儒家的天理观

第四节 儒家“天理”观的现代价值

第十四章 良知

第一节 阳明“良知”学的历时性展开:“致良知”的萌生线索、“良知”元语言地位的获得与天泉证道

第二节 借由时代症结的省察与对治使“良知”呈现

第三节 良知学的未竟之业与时代价值

第十五章 性情

第一节 性情思想的起源

第二节 先秦时期:性情思想的奠基阶段

第三节 汉唐时期:性情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两宋时期:性情思想的深化阶段

第五节 明清时期:性情思想的总结阶段

第十六章 天人合一

第一节 万物一体之仁: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二节 天人相类相感:汉代感应论视野下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三节 天人相分与相合:天人关系视域下的柳宗元思想

第四节 天人一理,天人一体:宋明理学家的“天人合一”哲学

第五节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与转换发展

第十七章 格物致知

第一节 儒家格致思想探源

第二节 宋元儒家的格致论

第三节 明代儒家的格致论

第四节 清代儒家的格致论

第五节 关于朱子格致论的再审视

第十八章 知行合一

第一节 知行思想的发端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知行观

第三节 宋明时期的知行观

第四节 明清之际的知行观

第五节 知行难题的现代反思

第十九章 君子

第一节 “君子”观念概说

第二节 权德转变:先秦时期的“君子”观念

第三节 有德无权:皇权时代的“君子”观念

第四节 有德有权:民权时代的“君子”观念

第二十章 和而不同

第一节 “和而不同”思想的起源

第二节 天地人和

第三节 家国天下和

第四节 “和而不同”与君子人格

第五节 “和而不同”与中华文明

第六节 “和而不同”的现代价值

第二十一章 天下

第一节 从四方到天下:“天下”观念前史

第二节 仁义:先秦儒家对天下价值与秩序的建构

第三节 王者以仁义治天下的理路及困境 ——论董仲舒“天下”观念的内在张力

第四节 裂变与消歇: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天下”观念的命运

第五节 作为区别特征的礼义:宋代“天下”观念的“中国”性

第六节 “天下”的均质化与内在差异:近世以来儒家“天下”观念两种形态的凸显

第七节 植于民心,协和万邦:儒家“天下”观念的现代价值

第二十二章 大同

第一节 古代的“大同”思想

第二节 近代的“大同”思想

第三节 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毛泽东的“大同”理想

第四节 现代新儒学的“大同”思想

第五节 “大同”思想的现代价值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